太学同舍徐应穮誓义沈井后十年众为营墓立碑私谥正节先生

高名不与魄俱沈,鱼腹孤忠耿至今。

翠碣已书身后谥,寒泉犹照死时心。

神游旧月山河改,梦断疏槐风雨深。

埋骨誓终从武穆,栖霞岭树隔秋阴。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翻译

高尚的名声不会随灵魂沉没,忠诚如鱼腹中的遗志至今依然鲜明。
墓碑上刻着身后封号,冰冷的泉水映照着生前的坚定之心。
在梦中神游,但江山已非往昔,梦境中断于稀疏槐树下的风雨之夜。
我发誓要像岳武穆一样,死后也要葬身于此,栖霞岭上的树木遮挡了秋天的阴霾。

注释

高名:高尚的名声。
魄:灵魂。
沈:沉没。
鱼腹:鱼腹中的遗志。
孤忠:独自坚守的忠诚。
翠碣:青翠的墓碑。
身后谥:死后封号。
寒泉:冰冷的泉水。
死时心:生前的决心。
神游:精神游历。
旧月:过去的月亮。
山河改:江山变化。
梦断:梦醒。
疏槐:稀疏的槐树。
风雨深:风雨交加的夜晚。
埋骨:死后葬身。
武穆:岳武穆,南宋抗金名将。
栖霞岭:地名,可能指具体的陵墓所在。
树隔秋阴:树木遮挡了秋天的阴郁。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林景熙所作,题为《太学同舍徐应穮誓义沈井后十年众为营墓立碑私谥正节先生》。诗中表达了对故友徐应穮高尚节操的深深敬仰和怀念。首句“高名不与魄俱沈”赞扬了徐应穮虽死犹生的精神,他的名声并未随其肉体消失;“鱼腹孤忠耿至今”进一步强调了他的忠诚,即使身死,这份忠贞仍在人们心中铭记。

第二句“翠碣已书身后谥”,描述了徐应穮死后得到的身后评价,他的正直得到了认可;“寒泉犹照死时心”则以寒泉比喻其纯洁的内心,即使逝去,仍如泉水清澈可见。接下来,“神游旧月山河改,梦断疏槐风雨深”描绘了诗人想象中徐应穮的灵魂在历经沧桑后,仍坚守着对国家的思念和对理想的追求。

最后一句“埋骨誓终从武穆,栖霞岭树隔秋阴”表达了对徐应穮英勇精神的追慕,他如同抗金英雄岳飞(武穆)一样,其墓地被青翠的栖霞岭树木环绕,秋意笼罩,象征着他的遗志将永远荫庇后人。

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通过对徐应穮事迹的叙述和环境的渲染,展现了诗人对其高尚人格的敬仰和对亡友深深的哀思。

收录诗词(312)

林景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作德阳,南宋末期爱国诗人。咸淳七年(公元1271年),由上舍生释褐成进士,历任泉州教授,礼部架阁,进阶从政郎。宋亡后不仕,隐居于平阳县城白石巷。等曾冒死捡拾帝骨葬于兰亭附近。他教授生徒,从事著作,漫游江浙,是雄踞宋元之际诗坛、创作成绩卓著、最富代表性的作家,也是温州历史上成就最高的诗人。卒葬家乡青芝山。著作编为《霁山集》

  • 字:德暘
  • 号:霁山
  • 籍贯:温州平阳(今属浙江)
  • 生卒年:1242~1310

相关古诗词

王修竹监簿名楼曰与造物游命予赋

秦望诸峰入几看,仙居缥缈五云端。

天高地迥三千界,月白风清十二阑。

碧海气清珠佩湿,明河影落玉箫寒。

超然身在鸿濛上,何必蓬莱跨紫鸾。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王监簿南墅新楼落成

玉佩珊珊不可招,眼空尘界等秋毫。

山林贞白三层迥,湖海元龙百尺高。

自笑行藏关气数,肯将歌舞换风骚。

卷帘最爱南山近,坐听松声起碧涛。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豪]韵

王监簿陶山祷雨志喜

城居苦热念林丘,偶向殊庭送羽流。

双袖携云禹穴晓,一瓢分雨舜田秋。

溪声冉冉来松壑,秋意萧萧满竹楼。

我与蝇蚊争昼夜,梦中犹及赴清游。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王德玉席上赋牡丹

露洗檀心迥绝尘,猩袍曾受百花臣。

东风唤起清平曲,西洛移来富贵春。

金缕杯深如劝客,香霞幄暖欲薰人。

年年此地开芳席,看到儿孙色更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