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名为《感遇十首(其一)》,由清代诗人戴亨所作。诗中以方柄与圆凿的矛盾比喻个人与社会环境的不适应,形象地表达了个体在复杂社会中的挣扎与困境。
“方柄而圆凿,龃龉讵相适。”开篇即以方柄与圆凿的不相容,象征个人理想与现实环境的冲突,暗示了主人公在追求理想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和困难。
“所守诚拘墟,所遇宁不逆。”进一步阐述了个人坚守原则与信念时,往往遭遇外界的阻力和不理解,强调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鸿沟。
“世情苦未练,疏懒成离索。”指出社会风气尚未成熟,人们普遍缺乏理解和包容,导致个体因个性或行为差异而感到孤独。
“名虽擢礼闱,宦途实云隔。”描述了虽然在官场有所晋升,但实际仍与真正的权力和影响力相隔甚远,体现了官场的复杂性和表面与实质的差距。
“承欢希禄养,黾勉就司铎。”表达了为求得家庭的安乐和物质条件,不得不投身于宗教事业,反映了个体在追求生活稳定与精神寄托之间的抉择。
“官閒职易称,亦恐婴祸阨。”在看似轻松的官位上,也担心因小错而遭受惩罚,体现了对权力和责任的双重顾虑。
“训迪匝六年,声誉渐隆赫。”经过长时间的努力,逐渐获得了社会的认可和赞誉,体现了个人通过不懈努力最终得到回报的过程。
“蒙恩授剧邑,力辞不能却。”在获得重要职务的机会时,虽然内心犹豫,但最终还是接受了任命,展现了面对机遇时的复杂心理。
“驽马蹶长途,弱材困重责。”以“驽马”和“弱材”自比,表达了在艰难环境中奋力前行的艰辛,同时也暗示了个人能力与任务之间的不匹配。
“事去方觉非,道穷唯自惜。”在事情发生后才意识到错误,面对困境只能自我反思和惋惜,体现了对过去决策的反思和对未来道路的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深刻地描绘了个人在社会中面临的种种挑战与困境,以及在追求理想与实现目标过程中的挣扎与反思。通过对个人经历的细腻刻画,展现了作者对于人性、社会和理想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