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修窗前芦

修修窗前芦,孤瘦倚青玉。

心虚知夜凉,风叶乱相触。

使我入幽梦,如在江湖宿。

方兹困炎曦,爱尔眼中绿。

奈何柔脆姿,行犯秋气肃。

霏霏霜露中,菱荷等摧覆。

大抵无劲节,不及岁寒竹。

形式: 古风

翻译

修整窗前的芦苇,孤独瘦弱倚靠青玉色的栏杆。
内心空虚感受到夜晚的清凉,风吹过,叶子互相碰撞作响。
这让我进入深深的梦境,仿佛在江湖中过夜。
此刻正被炎热困扰,却因你眼中的绿色而感到安慰。
然而你的柔弱体态,却在秋气肃杀中受难。
在纷纷扬扬的霜露中,菱角荷花都凋零了。
总的来说,你缺乏坚韧的节操,不如寒冬中的竹子耐寒。

注释

窗前芦:窗边的芦苇。
青玉:青玉色的栏杆。
心虚:内心空虚。
夜凉:夜晚的清凉。
幽梦:深深的梦境。
江湖宿:江湖中过夜。
炎曦:炎热。
爱尔眼中绿:你眼中的绿色。
柔脆姿:柔弱体态。
秋气肃:秋气肃杀。
霏霏霜露:纷纷扬扬的霜露。
菱荷:菱角荷花。
劲节:坚韧的节操。
岁寒竹:寒冬中的竹子。

鉴赏

这首诗描绘的是窗前修长的芦苇,它们孤独而清瘦地倚靠在青玉般的窗框上。诗人通过芦苇在夜晚感受到的凉意和风中摇曳的叶子,传达出一种静谧而深沉的意境。芦苇的纤弱姿态让诗人联想到自己在炎热夏日中的困顿,然而它们的绿色却给他带来一丝慰藉。

然而,随着秋天的到来,严酷的秋气使芦苇显得更加脆弱,霜露的侵袭和寒冷的环境预示着它们将面临凋零的命运。诗人感叹,芦苇缺乏坚韧不屈的精神,无法与寒冬中的劲节之竹相比。整首诗以芦苇为载体,寓言了人生的无常和坚韧品质的价值,表达了对高洁品性的赞美和对时光易逝的感慨。

收录诗词(678)

郑刚中(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南宋抗金名臣。生于宋哲宗元祐三年,卒于高宗绍兴二十四年,年六十七岁。登绍兴进士甲科。累官四川宣抚副使,治蜀颇有方略,威震境内。初刚中尝为秦桧所荐;后桧怒其在蜀专擅,罢责桂阳军居住。再责濠州团练副使,复州安置;再徙封州卒。桧死,追谥忠愍。刚中著有北山集(一名腹笑编)三十卷,《四库总目》又有周易窥余、经史专音等,并传于世

  • 字:亨仲
  • 籍贯: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
  • 生卒年:1088年—1154年

相关古诗词

前山寻兰

眼债未全无,惜春心尚有。

喜闻幽兰臭,寻过东山口。

披丛见孤芳,正似得佳友。

小锸破苍藓,护致归座右。

秀色逼尘埃,清芳动窗牖。

爱媚固无厌,嗟惜亦云久。

今为花木者,贵重无与偶。

第能吐青红,贡献率奔走。

官舟塞古汴,往往载蒲柳。

尔何守幽林,国香空自负。

所幸无改芳,可使名不朽。

形式: 古风 押[有]韵

客惠宾州竹簟甚佳取退之郑群赠簟诗读之数过成古风云

卷送风漪光八赤,竹新渐作琉璃色。

世人贵耳便贱目,那知不抵蕲州笛。

年来愧汗常浃肤,夏日自嫌污枕席。

有时追诵法曹句,怅恨宗人不多得。

山斋置榻客一身,君惠清凉到心骨。

门前客至莫见嗔,老子解衣喧鼻息。

形式: 古风

宣和壬寅十月余游江南二十五日道出月岩方崇宁甲申先子休官长沙挈家人宿岩下此后二十年间哭父母失姊妹祸患百端今日虽使余富贵过此尚当悲感不自已况复羁孤无聊为万里旅人耶欲作一诗梗切未能就止以二十八字叙其事翌日得四韵(其二)

石漏摇空一片天,月岩之号古相传。

孤轮高洁谁为比,老树婆娑亦宛然。

山碍不容千里见,崖侵常蚀二分偏。

故知伪物谁叨冒,终竟天教不十全。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