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山寻兰

眼债未全无,惜春心尚有。

喜闻幽兰臭,寻过东山口。

披丛见孤芳,正似得佳友。

小锸破苍藓,护致归座右。

秀色逼尘埃,清芳动窗牖。

爱媚固无厌,嗟惜亦云久。

今为花木者,贵重无与偶。

第能吐青红,贡献率奔走。

官舟塞古汴,往往载蒲柳。

尔何守幽林,国香空自负。

所幸无改芳,可使名不朽。

形式: 古风 押[有]韵

翻译

心中的遗憾还未完全消除,对春天的眷恋依然存在。
欣喜地闻到幽静山谷中的兰花香气,我追寻着这香味来到东山口。
拨开草丛,发现了一朵孤独的芬芳花朵,就像遇见了难得的好友。
用小铲子挖开覆盖的青苔,小心翼翼地将它带回座位旁。
它的秀美光彩直逼尘埃,清新的香气触动着窗户和门窗。
对它的喜爱没有止境,感叹这样的美好已经持续很久。
如今种植花木的人,看重它胜过一切同类。
它能吐出鲜艳的红绿之色,总是尽职地奉献自己。
官员们的船只常常满载着古汴河的蒲柳,但你却坚守在幽深的森林。
你拥有国家珍视的香气,却独自承受,无人知晓。
幸好你的芬芳永不改变,足以让你的名字永垂不朽。

注释

眼债:心中的遗憾。
惜春:对春天的眷恋。
幽兰:山谷中的兰花。
东山口:地点,可能指代某处有兰花的地方。
孤芳:孤独的芬芳花朵。
小锸:小铲子。
秀色:美丽的色彩或景色。
官舟:官员的船只。
蒲柳:植物,常用于形容简朴的生活。
幽林:幽深的森林。
国香:国家珍视的香气,可能指兰花。
改芳:改变芬芳,这里指香气消失。
名不朽:名声永垂不朽。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郑刚中的《前山寻兰》,通过对兰花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高洁品格的赞美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首句“眼债未全无,惜春心尚有”揭示了诗人对春天的眷恋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接着,“喜闻幽兰臭,寻过东山口”写出了诗人因喜爱兰花的香气而特意前往东山寻找。

“披丛见孤芳,正似得佳友”运用比喻,将兰花比作知己好友,表达出诗人对兰花的独特情感。“小锸破苍藓,护致归座右”描述了诗人小心翼翼地挖掘兰花的情景,显示出他对兰花的珍视。接下来的诗句“秀色逼尘埃,清芳动窗牖”赞美兰花的美丽和香气,即使在尘世中也能清新动人。

诗人感慨“爱媚固无厌,嗟惜亦云久”,对兰花的喜爱之情深沉持久。他批评那些只看重权势地位的人,如“官舟塞古汴,往往载蒲柳”,而忽视了兰花这样的国香。最后,“尔何守幽林,国香空自负”表达了对兰花坚守幽静山林,保持其高洁品质的敬佩,同时也暗含对兰花无人识其价值的惋惜。

然而,诗人以“所幸无改芳,可使名不朽”结尾,认为兰花的清香和美德不会因时光流逝而改变,它的名声将会因此永垂不朽。整首诗通过寻兰的过程,寓言式地传达了诗人对高尚人格的崇尚和对世俗价值观的反思。

收录诗词(678)

郑刚中(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南宋抗金名臣。生于宋哲宗元祐三年,卒于高宗绍兴二十四年,年六十七岁。登绍兴进士甲科。累官四川宣抚副使,治蜀颇有方略,威震境内。初刚中尝为秦桧所荐;后桧怒其在蜀专擅,罢责桂阳军居住。再责濠州团练副使,复州安置;再徙封州卒。桧死,追谥忠愍。刚中著有北山集(一名腹笑编)三十卷,《四库总目》又有周易窥余、经史专音等,并传于世

  • 字:亨仲
  • 籍贯: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
  • 生卒年:1088年—1154年

相关古诗词

客惠宾州竹簟甚佳取退之郑群赠簟诗读之数过成古风云

卷送风漪光八赤,竹新渐作琉璃色。

世人贵耳便贱目,那知不抵蕲州笛。

年来愧汗常浃肤,夏日自嫌污枕席。

有时追诵法曹句,怅恨宗人不多得。

山斋置榻客一身,君惠清凉到心骨。

门前客至莫见嗔,老子解衣喧鼻息。

形式: 古风

宣和壬寅十月余游江南二十五日道出月岩方崇宁甲申先子休官长沙挈家人宿岩下此后二十年间哭父母失姊妹祸患百端今日虽使余富贵过此尚当悲感不自已况复羁孤无聊为万里旅人耶欲作一诗梗切未能就止以二十八字叙其事翌日得四韵(其二)

石漏摇空一片天,月岩之号古相传。

孤轮高洁谁为比,老树婆娑亦宛然。

山碍不容千里见,崖侵常蚀二分偏。

故知伪物谁叨冒,终竟天教不十全。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宣和壬寅仲冬二十六日留别临川陈泰颖

江南浙东千里摇,雁聚沙汀无定迹。

偶然握手如平生,祗恐前身已相识。

不然安得一羁旅,披露烦君出金石。

我今漂泊又西去,草草分襟实堪惜。

孤舟漾水如轻叶,何处烟村倚滩碛。

明朝横枕清浪头,梦破霜风正相忆。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