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出自宋代禅宗诗人释守卓的《偈十九首》之十,以“口门太小”为题,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和反讽的手法,探讨了修行与言语之间的关系。
“释迦掩室,过犯弥天”,开篇即引用了佛陀隐居修行的故事,暗指在修行的过程中,即使面对巨大的过失或罪孽,也需要通过内心的反省和修行来弥补。这里的“弥天”形容过失之大,形象地展示了修行者面临的挑战。
“维摩杜词,自救不了”,接着提到维摩诘菩萨的故事,维摩诘以智慧和慈悲自度度人,但此处强调的是,即便是智慧如维摩诘,也难以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解决所有问题。这反映了修行之路的复杂性和自我救赎的局限性。
“如何如何,口门太小”,最后的这句话是全诗的核心,以“口门太小”比喻修行者在言语上的限制,暗示了在修行过程中,言语的力量有限,真正的改变和解脱往往需要超越语言的束缚,通过更深层次的心灵感悟和实践来实现。这句话既是对前文内容的总结,也是对读者的一种启发,鼓励人们在修行的路上,不仅要注重言语的表达,更要深入内心,寻求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实践。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探讨了修行与言语的关系,以及在修行过程中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思考和应对方式,富有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