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李正民在柯山漂泊二十年的感慨与无奈。首句“飘泊柯山二十春”直接点明了诗人长期在外漂泊的生活状态,一个“飘泊”二字,将诗人孤独、无定所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接着,“琴书索莫困埃尘”一句,通过描写琴书被灰尘覆盖,暗示了诗人生活的清贫与寂寞,同时也透露出一种对知识、文化的坚守与热爱。
“忆攀杨柳当年别,愁见桃花几度新。”这两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回忆与现实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的怀念以及对现状的愁苦。杨柳代表了离别,桃花则象征着时光的流逝,诗人愁看桃花年复一年地更新,暗含了对岁月无情、人生易老的感慨。
“公业有田犹告乏,渊明解绶便忧贫。”这里引用了陶渊明的典故,通过对比陶渊明辞官归隐后仍感到贫困的境遇,来反衬出诗人自己的处境,进一步强调了生活的艰辛与内心的忧虑。
最后,“浮生种种皆为累,况是羁栖一旅人。”诗人感叹人生的种种都是负担,尤其是作为一个漂泊的旅人,更是倍感艰辛。这句话深刻揭示了诗人对生活现状的不满与无奈,同时也流露出了一种对自由与安定生活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细腻的情感描绘了诗人长期漂泊的艰辛与内心的挣扎,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引用,增加了作品的文化深度,展现了宋代文人对于个人命运与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