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意气凭凌一当百,关西儒生五陵客。
少年学书复学剑,老大蹉跎双鬓白。
门下诸生半赐麻,闺中小妇犹炊麦。
布衣东来谒天子,春日醉卧长安陌。
陌头花絮夕纷纷,琼阁如天隔紫云。
浩歌翩然却归去,眼底谁是平原君。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豪放不羁的关西儒生形象,他年轻时既习书又练剑,怀揣壮志,但岁月无情,最终双鬓斑白,蹉跎了青春。他的门下学生有的已获得朝廷恩赐,而家中的妻子还在辛勤炊麦,生活清贫。尽管如此,他仍以布衣之身前往长安拜见天子,醉眠于春日的长安街头,表现出一种洒脱不羁的态度。
诗中“琼阁如天隔紫云”一句,运用夸张手法,将皇宫比作云端的琼楼,暗示了现实与理想的遥远距离。最后,诗人高歌离去,眼中无人能及当年的平原君(战国时期赵国的名臣),表达了对功名未遂的感慨和对超脱世俗的向往。整体而言,这是一首寓言式的人物赞歌,展现了主人公的豪情与无奈。
不详
因家居华泉附近,自号华泉子。明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弘治九年(1496)丙辰科进士,官至太常丞。以诗著称于弘治、正德年间,与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并称“弘治四杰”。后来又加上康海、王九思、王廷相,合称为明代文学“前七子”
徙倚东峰下,西陵望郁然。
玄宫深閟日,玉座迥浮烟。
风雨清明候,乾坤正德年。
攀龙无处所,空有泪潺湲。
忆在先朝日,曾沾侍从恩。
鸾舆归寂寞,凤质俨生存。
夕日昏阡树,春风长涧蘩。
祠官如可乞,长奉泰陵园。
玉体今何所,遗墟夕霭凝。
宝衣销野燐,碧瓦蔓沟藤。
成戾崩年谥,恭仁葬后称。
千秋同一毁,不独汉唐陵。
放马野田草,路回登古原。
鸡鸣桑下屋,牛卧雨中村。
薄日浮山影,长桥下水痕。
煌煌中使出,束帛向陵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