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杀文

鳞甲材毛诸品类,众生与佛心无二。

只为当时错用心,致使今生头角异。

水中游,林里戏,何忍将来充日计。

磨刀着火或研齑,口不能言眼还觑。

或槌磕,或刀刺,牵入镬汤深可畏。

㷟燖毛羽括皮鳞,刮脊剜心犹吐气。

美君喉,誇好味,劝子劝妻言俊利。

只知恣性纵无明,不惧阴司毫发记。

命才终,冤对至,面睹阎王争敢讳。

从头一一报无差,炉戾镬汤何处避。

劝贤豪,须戒忌,莫把众生当容易。

食他一脔脔还他,古圣留言终不伪。

戒杀兼能买放生,免入阿鼻无问地。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戒杀文》以寓言的形式,深刻揭示了生命平等和因果报应的哲理。诗中将“鳞甲材毛诸品类”比喻为众生,强调了所有生命与佛心无二,体现了佛教中众生平等的理念。接着,通过“只为当时错用心,致使今生头角异”这一句,暗示了人类因错误的欲望和行为导致了生命的差异,引人深思。

诗中描绘了动物被捕捉、宰杀的过程,“水中游,林里戏,何忍将来充日计”,表达了对动物无辜被牺牲的同情。随后,通过“磨刀着火或研齑,口不能言眼还觑”等细节,生动展现了动物在死亡前的恐惧与痛苦。接下来的“或槌磕,或刀刺,牵入镬汤深可畏”等描述,更是强烈地表现了动物遭受的残酷对待。

“㷟燖毛羽括皮鳞,刮脊剜心犹吐气”描绘了宰杀过程中的残忍,而“美君喉,誇好味,劝子劝妻言俊利”则讽刺了人类对动物肉食的贪婪和炫耀。最后,“只知恣性纵无明,不惧阴司毫发记”警示人们忽视因果报应的后果,而“命才终,冤对至,面睹阎王争敢讳”则预示了死后面对审判的恐惧。

整首诗通过动物的视角,深刻揭示了人类对生命的漠视和贪欲,以及由此带来的因果报应。它不仅是一首对动物权益的呼吁,也是对人类道德和行为的反思,提醒人们珍惜生命,尊重自然,实践慈悲为怀的伦理观。

收录诗词(24)

释了元(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颂古联珠

尘中辩主眼分明,特地寻方更点睛。

堪笑耆婆虽暝眩,至今南北绝人行。

形式: 偈颂 押[庚]韵

焦山三诏洞

畴昔先生此掩关,紫泥三到石房间。

若教便逐蒲轮起,安得清风镇海山。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删]韵

游云门

一阵若邪溪上雨,雨过荷花香满路。

拖筇纵步入松门,寺在白云堆里住。

老僧却笑寻茶具,旋汲寒泉煮玉乳。

睡魔惊散毛骨清,坐看秦峰秋月午。

月明山鸟乱相呼,松杉竹影半窗户。

令人彻晓忆匡庐,作诗先寄江南去。

形式: 古风

句(其一)

子瞻船上带家来。

形式: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