蟋蟀

七月鸣在野,八月鸣在宇。

九月登我堂,十月入床下。

滔滔岁方晏,促促声亦苦。

悲秋不悲己,终夜如独语。

时俗有新声,谁能一听汝。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蟋蟀从夏末至冬初的生活轨迹与声音变化,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思考。

首句“七月鸣在野,八月鸣在宇”描绘了蟋蟀从野外开始迁徙到屋檐下的过程,形象地展现了季节更替对生物活动的影响。接着,“九月登我堂,十月入床下”进一步展示了蟋蟀逐渐向室内迁移的情景,暗示着秋季的深入和冬季的临近。

“滔滔岁方晏,促促声亦苦”两句,通过“滔滔”与“促促”的对比,以及“岁方晏”(岁末)与“声亦苦”(声音凄厉)的描述,营造出一种时间流逝的紧迫感和生命的哀愁氛围。这不仅表现了蟋蟀在寒冷季节里生存的艰难,也暗含了诗人对时光易逝、生命短暂的感慨。

“悲秋不悲己,终夜如独语”则表达了诗人超越个人情感的普遍关怀。蟋蟀在秋天的哀鸣,并非单纯为自己的生存困境而悲叹,而是以一种孤独的声音,传达着对季节变迁、生命循环的深刻理解。这种“终夜如独语”,既是对自然现象的诗意化表达,也是对生命哲学的探讨。

最后,“时俗有新声,谁能一听汝”一句,将话题转向了社会与文化。诗人提出,在快节奏、新事物不断涌现的时代,人们是否还能静下心来倾听自然的声音,感受其中蕴含的深意。这一问,既是对于当下社会现象的反思,也是对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呼唤。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蟋蟀生活习性的细腻描绘,巧妙地融入了对时间、生命、社会的多重思考,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视角和人文关怀。

收录诗词(1702)

刘敞(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经学家、散文家。一作原甫,临江新喻荻斜(今属江西樟树)。庆历六年与弟刘攽同科进士,以大理评事通判蔡州,后官至集贤院学士。与梅尧臣、欧阳修交往较多。为人耿直,立朝敢言,为政有绩,出使有功。学识渊博,欧阳修说他“自六经百氏古今传记,下至天文、地理、卜医、数术、浮图、老庄之说,无所不通;其为文章尤敏赡”,与弟刘攽合称为北宋二刘,著有《公是集》

  • 字:原父
  • 生卒年:1019—1068

相关古诗词

送王十二还乾州

穷通盖有命,富贵不能早。

君侯希世珍,三十未为老。

栖迟升斗禄,奔走周秦道。

及亲固为荣,捧檄岂辞小。

北风正凝霜,千里径无草。

人生贵感激,岂以外物扰。

当为昂藏驹,勿自使枯槁。

形式: 古风

坐啸亭纳凉

长啸振林木,半空鸾鹤声。

清风蘋末来,孤月海上生。

坐久物色改,如有神仙迎。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王昭君

婵娟巫峡女,秀色倾阳台。

昔为一片云,飞入汉宫来。

明镜徒自妍,幽兰谁为媒。

丹青固难恃,远嫁委尘埃。

十步一反顾,百步一徘徊。

出门如万里,泪下成霰摧。

左右相娱乐,丝竹声正哀。

岂不强言笑,郁郁不可开。

黄河入东海,还从天上回。

嗟尔独抱恨,一往掷蒿莱。

形式: 古风 押[灰]韵

重一首同圣俞邻几持国作用前韵

昭君信绝世,窈窕秘瑶台。

岁华坐将晚,玉辇何当来。

一以画为赏,有如鸩为媒。

含悲下紫殿,即路指黄埃。

光艳动左右,君心再徘徊。

白水不可变,孤芳从此摧。

盛时能几何,千载独馀哀。

至今青冢傍,积怨昏不开。

掖庭用色选,丹青以利回。

寄语闺中子,何憾处蒿莱。

形式: 古风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