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旗穿晓日云霞杂,山倚秋空剑戟明。
敢请相公平贼后,暂携诸吏上峥嵘。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丽的战争场景,通过“旗穿晓日云霞杂”与“山倚秋空剑戟明”,诗人展现了军队雄伟而又神秘的气势。第一句中的“旗”指的是军旗,它在晨曦中穿梭,映衬着绚烂的云彩和霞光。这不仅展示了军队的强大,也隐喻着战争即将到来的紧迫感。第二句则是山峦如同倚靠天空,剑戟之明亮似乎代表着战士们坚定而明晰的决心。
后两句“敢请相公平贼后,暂携诸吏上峥嵘”表达了诗人对领袖的敬意和信任。这里,“相公”指的是受尊敬的将领或统帅,而“平贼”则是指平定敌寇的壮举。“暂携诸吏上峥嵘”意味着在完成了平定敌人的任务之后,带着官员们一同攀登那陡峭而险峻的山峰,这里“峥嵘”形容山势之险峻,也象征着前行道路的艰难和复杂。
诗人通过这样的描写,不仅展示了战争的壮观场面,更表达了对领袖的敬仰以及完成使命后的胜利喜悦。整首诗语言雄健,意境辽阔,充分体现了唐代诗人的豪放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不详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非阁复非船,可居兼可过。
君欲问方桥,方桥如此作。
南馆城阴阔,东湖水气多。
直须台上看,始奈月明何。
寒池月下明,新月池边曲。
若不妒清妍,却成相映烛。
闻说游湖棹,寻常到此回。
应留醒心处,准拟醉时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