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雷女织葛歌》由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诗人屈大均所作,通过对雷女及其家庭生活状态的描绘,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艰辛与无奈。
诗歌开篇以“雷女采葛,缉作黄丝”起笔,形象地展现了雷女采集葛藤,将其编织成黄色丝线的过程,简洁而生动。接着,“东家为绤,西家为絺”两句,通过对比不同家庭使用葛布的不同形式——粗细不一的葛布,暗示了社会阶层的差异和资源分配的不均。
“夫寒衣葛布,妇饥食葛乳”描绘了雷女家庭的生活状况,丈夫穿着用葛布制成的衣物,妻子则以葛乳充饥,生活条件极其艰苦。这种描述不仅凸显了家庭成员间的相互扶持,也深刻揭示了社会底层民众生活的困顿。
“得钱虽则多,不足偿租赋”一句,揭示了雷女一家虽然可能获得一些收入,但这些收入往往不足以支付沉重的租税负担,进一步展现了社会压迫的残酷性。
“一日织一疋,十指徒苦辛”强调了雷女劳动的繁重与艰辛,她每日辛勤工作,却只能产出少量的葛布,反映出劳动成果与付出之间的巨大反差。
最后,“祗以肥商贾,无能养一身”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批判,指出财富往往集中在商人手中,而普通劳动者却难以自给自足,生活陷入困境。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反思,展现了作者对社会不公的深切关注和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