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鹰行

鹰鹰鹰在天,天天天鹰在人臂及人肩。

致鹰匪易致,可怜健儿三五骑马入人村。

乡长沿门醵人钱,朝供飧,暮供眠。

张罗罗鹰,不于僻处于村前。

大路直如弦,行人却走无尘烟。

不知者向前,缚住吃苦鞭。

迫令去上天,招鹰飞下田。

鹰离人地可万丈,鹰不贪,不投网。

获鹰鹰悍不就养,眼睛直射天云上。

金索系鹰如囚人,弃置不顾两日辰。

鹰饥鹰向人,割肉呼鹰食,习熟如感恩。

鹰渐忘机,良辰吉日教鹰飞。

初放鹰飞,十步一呼之。

鹰听人呼之,二十步,三十步,四五十步至百步,教鹰如初时。

鹰如人意主人喜,护之如珍爱如子。

晴日晴日鸟雀跃,主人奉鹰出北郭。

放鹰飞喙雀,爪如锥,嘴如凿。

但闻雀声一声,血雨滴,毛雨落。

群雀高飞避鹰虐,鹰得虐名人得乐。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放鹰行》描绘了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一位名为王邦畿的诗人对放鹰狩猎活动的生动描述与深刻反思。诗中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人与鹰之间复杂的关系,以及自然与人类行为之间的冲突与和谐。

首句“鹰鹰鹰在天,天天天鹰在人臂及人肩”以鹰的形象开篇,象征着力量与自由,同时也预示了人与鹰之间紧密而微妙的联系。接下来,“致鹰匪易致,可怜健儿三五骑马入人村”则揭示了获取鹰的不易与艰辛,以及为了捕捉鹰,勇敢的猎人们不惜深入村庄,展现了一种对自然界的征服欲。

“乡长沿门醵人钱,朝供飧,暮供眠”描绘了为捕捉鹰而进行的集体行动,以及为此付出的经济代价。接着,“张罗罗鹰,不于僻处于村前”强调了捕捉鹰的地点选择,暗示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预和影响。

“大路直如弦,行人却走无尘烟”描绘了捕捉鹰时的大路景象,与后文“不知者向前,缚住吃苦鞭”形成对比,突出了无知与被迫害者的悲惨命运。这一部分通过对比手法,表达了对无辜生灵遭遇的同情与对人类行为后果的深思。

“迫令去上天,招鹰飞下田”展现了鹰被强迫进行狩猎活动的过程,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界的控制与利用。而“鹰离人地可万丈,鹰不贪,不投网”则赞美了鹰的独立与自由精神,即使面对诱惑也不轻易放弃原则。

“获鹰鹰悍不就养,眼睛直射天云上”描绘了捕获的鹰不愿被驯服,渴望自由的状态,表达了对自然本性的尊重与向往。接着,“金索系鹰如囚人,弃置不顾两日辰”展示了鹰被束缚后的痛苦与无奈,以及人类对自然生命的漠视。

“鹰饥鹰向人,割肉呼鹰食,习熟如感恩”描绘了鹰与人之间建立的某种关系,尽管是出于生存的需要,但也体现了相互间的依赖与情感交流。最后,“鹰渐忘机,良辰吉日教鹰飞”表示鹰逐渐适应了与人的相处,学会了飞翔的技巧,而“晴日晴日鸟雀跃,主人奉鹰出北郭”则描绘了鹰在晴朗的日子里与主人一同外出狩猎的情景,展现了人与鹰之间和谐共处的一面。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与情感交织,不仅展现了放鹰狩猎的场景,更深层次地探讨了人与自然、自由与控制、和谐与冲突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人类在追求利益的同时,对自然生命应有的尊重与保护。

收录诗词(416)

王邦畿(明末清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苦役行

昔日苦征役,乃是耳闻之。

今日苦征役,乃是亲见之。

昔时役苦犹可闻,今时役苦不可陈。

陈之不能罄苦辛,陈之有耳不汝闻。

陈之又恐长吏嗔,人宁犯虎勿犯吏。

猛虎杀人人立死,长吏杀人不得死。

上悬于天,下踏实地。

长吏徵夫直入庭,长吏徵夫不容停。

一户一月凡三徵,二户男成丁一丁。

上写年岁五十零,紫膛面色今黄青。

脚气浮肿心不宁,只得出门赴王程。

回头低向役妇陈,十家为甲五为邻。

不得脱身,不敢脱身,恐贻汝祸并他人。

前日畜鸡畜至今,乡秤曾秤重两觔。

卖之可得银六分,此鸡与汝办米薪。

薪难妇采,役难夫代。

哀哉先哲言,难保谁在谁不在。

形式: 古风

省先府君墓

芳华发古木,稚鸟鸣朝林。

自有生身处,曾无报本心。

水流山路暗,云过石堂阴。

认得碑题在,其如春草深。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江村失道

独行山日落,烟雾障平原。

前路踟蹰处,归林鸟雀喧。

路边方拱立,田父为予言。

更自过云谷,松坳道者园。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元]韵

送胡二祖雅

慨然成独往,惆怅别离颜。

秋水伊人梦,斜阳远处山。

一庭霜尽落,千里雁初还。

予亦动归兴,为园十亩间。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删]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