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宁辨人间是与非,生来淈?眼如眉。
不因说著当年事,万古千秋那得知。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世间是非的困惑和超脱态度。"宁辨人间是与非"直指人世间纷繁复杂的道德判断难以明辨,暗示了人生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生来淈?眼如眉"运用比喻,将眼睛比喻为混浊不明的状态,如同眉头紧锁,反映出诗人内心的迷茫。
"不因说著当年事"进一步表达了诗人不愿过多纠缠于过去的事情,表明他倾向于淡泊名利,超脱于历史长河中的恩怨纠葛。最后一句"万古千秋那得知"则以一种旷达的语气,表达出诗人对于永恒时间中个体认知的谦卑,认为即使历经万世,个人的认知也有限,无法穷尽真理。
整体来看,这首诗寓含哲理,体现了禅宗的无我观和超脱世俗的精神追求,是宋代禅僧释智愚对人生的一种独特理解和感悟。
不详
俗姓陈。16岁依近邑的普明寺僧师蕴出家。宝祐四年(1256年),在灵隐寺鹫峰庵受请入住庆元府阿育王山利寺。景定元年(1260年),入住柏岩慧照寺。五年(1264年),受诏住临安府净慈报恩寺。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迁径山兴圣万寿寺。五年(1269年),卒,年八十五。为运庵禅师法嗣
烟暖土膏民气动,一犁新雨破春耕。
郊原眇眇青无际,野草闲花次第生。
一棚傀儡木雕成,半是神形半鬼形。
歌鼓歇时天未晓,尚馀寒月挂疏棂。
楼上赞声资菜色,蓦然突出老烟菟。
迢迢古路无遮障,双眼如铃谁敢逾。
一文一武偶相逢,说尽英雄各不同。
俱往长安朝圣主,姓名终是达天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