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清代诗人金锷所作的《七十自寿二首》之一,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对自己人生经历的回顾与感慨。
首句“江乡差喜浣征衣”,诗人以“江乡”为背景,用“浣征衣”这一动作,既展现了生活的日常,也暗含着对过往岁月的回忆。这里的“差喜”二字,既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怀念,也透露出一丝淡淡的哀愁。
接着,“屈指春秋倏古稀”一句,诗人用夸张的手法,通过“屈指”来计算时间的流逝,感叹自己已步入古稀之年,岁月如梭,转瞬即逝。这种对时间的感慨,充满了人生的沧桑感和对未来的忧虑。
“涉历几曾谙世务,衰孱幸未蹈危机”两句,诗人回顾自己的人生经历,虽然经历了许多事情,但并未深谙世事,这既是对过去的自我反思,也是对未来的警醒。同时,诗人庆幸自己在年老之时,还能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未陷入人生的困境或危险之中。
“扶藜不厌人争席,剪韭还欣客款扉”两句,诗人以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展现了自己淡泊名利、乐于待客的性格。即使在年老体衰之时,也愿意与人分享生活,享受与朋友相聚的乐趣。这里“争席”和“款扉”两个典故,分别出自《庄子》和《后汉书》,寓意着诗人对和谐人际关系的追求和珍惜。
最后,“闲与儿孙述彝训,愿他聪听更何祈”两句,诗人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通过讲述家族的传统教诲,希望子孙后代能够聪明地倾听并遵循,表达了对家族传承的重视和对未来一代的期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个人生活经历的回顾,展现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对世事的淡然态度、对和谐人际关系的珍视以及对家族传承的重视,情感真挚,语言朴实,富有哲理,是一首充满人生智慧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