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经略吴及石门洞

谏纸空箱后,高牙拂断霓。

还符翠洲梦,来见石门题。

架竹生新径,诛茅得旧蹊。

阴崖走别洞,阳岭带回溪。

吟桂人非隐,逢花客自迷。

虚中存纳受,绝壁阻攀跻。

地远饶征戍,君来息鼓鼙。

吏闲眠麂鹿,民乐戏凫鹥。

胜事时相遇,芳樽手屡携。

清风与诗句,留与昔贤齐。

形式: 排律 押[齐]韵

翻译

谏纸空箱之后,高牙拂断霓虹般的华盖。
回归翠洲梦境,来到石门写下新的诗题。
竹架新生小路,砍除茅草找回旧时小径。
阴暗山崖旁有秘洞,阳光山坡上溪流回转。
吟咏桂花的人并非隐士,遇见花海游客自己也沉迷。
虚无中容纳万物,陡峭绝壁阻挡攀登。
地处偏远多征战,你的到来使战鼓声息。
官吏闲暇睡鹿麂,百姓欢乐戏水鸟。
美好的事情时常相遇,美酒常伴手中携带。
清风和诗句,将与古代贤者共享这份宁静。

注释

谏纸:进谏的奏章。
高牙:古代官员出行时的仪仗,代指显贵。
霓:彩虹。
翠洲:绿色的水中小岛。
石门:可能指山水间的石刻或门户。
架竹:用竹子搭建。
诛茅:砍伐茅草。
别洞:隐蔽的洞穴。
征戍:军事征伐和守卫。
鼓鼙:战鼓。
麂鹿:小型哺乳动物,鹿的一种。
凫鹥:野鸭。
芳樽:美酒的容器。
昔贤:过去的贤人。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刘牧的作品,名为《次韵经略吴及石门洞》。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自然景物的深刻感悟和细腻描绘。

首句“谏纸空箱后,高牙拂断霓”中,“谏纸空箱后”可能指的是诗人在一个空荡荡的箱子后面写下了劝诫之言,而“高牙拂断霓”则描绘了一种强烈而又优美的自然景象,仿佛是山峰与云雾相互交缠的情形。

接下来的“还符翠洲梦,来见石门题”表达了诗人对于某个地方或情境的回忆和向往,“翠洲”可能是一个美丽的地方,而“石门题”则可能是指在石门这个地点留下的文字或记号。

“架竹生新径,诛茅得旧蹊”一句中,“架竹”可能是一种修剪过的竹林,而“新径”和“旧蹊”则分别代表了新的道路和过去的小路,这里诗人通过自然景物的变化,表达了时间流逝和事物更新的主题。

“阴崖走别洞,阳岭带回溪”描绘了一种山水之间的行走过程,“阴崖”和“阳岭”分别代表着山的不同部分,而“走别洞”和“带回溪”则表现了诗人在自然中的探索与体验。

“吟桂人非隐,逢花客自迷”一句中,“吟桂”可能是指吟咏桂花之美,而“非隐”则表示不愿意隐藏自己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和追求。同时,“逢花客自迷”则描绘了一种在美景中自我陶醉的情形。

“虚中存纳受,绝壁阻攀跻”这句诗表现了诗人对于某种精神或情感的积累和保存,以及面对外界困难时的坚持不懈。

“地远饶征戍,君来息鼓鼙”一句中,“地远”可能指的是远离尘嚣,而“饶征戍”则是希望能够减少或免除某种劳役或压力。同时,“君来息鼓鼙”表达了诗人对于朋友或知己到来的期待,希望能够在一起享受安逸的时光。

“吏闲眠麂鹿,民乐戏凫鹥”这句描绘了一种官员悠闲自得、人民快乐无忧的和谐景象。

最后,“胜事时相遇,芳樽手屡携”表达了诗人对于美好记忆或经历的珍视,以及希望能够常常与朋友共同分享这些美好的时光。同时,“清风与诗句,留与昔贤齐”则是诗人对于自然之美和文学之美的崇尚,并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与古代贤达相提并论。

整首诗通过对山水景物的细腻描绘,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珍视,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和高超的艺术造诣。

收录诗词(1)

刘牧(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储福宫

所忧目力尽,未问两足酸。

云峰三十六,一一皆可观。

形式: 五言绝句 押[寒]韵

春日

浓起香尘十里晴,晚来烟雨忽斜横。

花开花落清明候,山北山南杜宇声。

追念旧游浑是梦,退思良计不如耕。

人中喜有弥天释,时吐清文慰此情。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题国清寺

野人游遍天台寺,究竟招提此最奇。

十里远排清荫入,五峰如按画图窥。

隋初便有高僧传,火后都亡过客诗。

重到定知非远约,岸巾高处立多时。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闽川景物清宜画,萧寺楼台丽欲浮。

形式: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