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再次在青山下停泊船只的场景,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深深喜爱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对历史文化的追忆以及对当下情境的独特感悟。
首句“名山不我拒”,以拟人的手法,赋予名山以生命,表达出诗人对山水之美的向往和亲近。接着,“一再逢诸涂”则点明了诗人多次在此地停留,加深了与自然的联系。
“中隔千里道,相见仍如初”两句,通过距离与时间的对比,强调了诗人与自然之间情感的深厚与恒久。接下来,“伊昔登绝巘,欲揽江天图”描绘了诗人过去攀登高山,试图捕捉壮丽江天景象的情景,体现了他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追求。
“丰堂冠山筑,支羽群灵趋”两句,通过“丰堂”与“群灵”的形象,展现了山林间的生机勃勃,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和谐。诗人向下眺望,只见“吴楚交,云脚垂模糊”,描绘了一幅云雾缭绕、天地相连的壮丽画面。
“危楼一信宿,往境不可摹”则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经历的怀念,以及对眼前景色难以言喻的感受。随后,“咋来五两轻,吹送兹山隅”两句,通过风中轻盈的船帆,引出了诗人再次来到此地的情景,进一步强化了对自然的依恋之情。
“停桨岸莎积,系缆崖石枯”描绘了船只停泊在岸边,缆绳系于岩石上的画面,静谧而安详。面对无法攀登的山路,“有径不能上,伫望延须臾”,诗人只能驻足远望,表达了对自然界的敬畏与无奈。
最后,“风日既喧美,云木交清疏”两句,总结了诗人对眼前景象的赞美,无论是风日的喧闹还是云木的清疏,都充满了自然之美。诗人感慨于“文人六朝后,彩笔流其腴”,即六朝以来,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关于自然的精彩描绘,而如今江山依旧,古意犹存。
“江山阔远间,古意相与俱”则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文化的深切感受,无论时空如何变迁,自然与文化的精神始终相连。诗人感叹于“涉境异今昔,会理亦迥殊”,即环境虽变,但自然与人文的道理却永恒不变。
“焉得携谢守,永卜山中居”则是诗人的心愿,希望能够像东晋时期的谢灵运一样,与山水为伴,过着隐逸的生活。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邃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对历史文化的追忆以及对理想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