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空山老却涅槃师,掷笔台前旦过稀。
雉子岂知身后事,至今犹傍法堂飞。
这首诗描绘了掷笔台边的空寂与历史的沧桑感。首句“空山老却涅槃师”以“空山”渲染出一种孤寂的氛围,暗喻时间的流逝和事物的变迁,其中“涅槃师”可能象征着曾经在此留下深刻影响的人物,如今已成历史,只余下空山静默。次句“掷笔台前旦过稀”则进一步点明地点,掷笔台前人迹罕至,暗示时间的流逝和过往辉煌的不再,用“旦过稀”三字形象地描绘了这种变化。
后两句“雉子岂知身后事,至今犹傍法堂飞”运用了类比的手法,将雉子(一种鸟类)与掷笔台的历史人物进行对比,雉子不知自己死后的事情,却依然在法堂附近飞翔,以此来比喻那些曾经辉煌的人物或事件,即便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被人遗忘,但其影响或痕迹仍然存在于世间,如同雉子在法堂旁自由飞翔,不因时间而消失。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邃的哲思,展现了对历史变迁和时间流逝的感慨。
不详
(1176~1260)或(1175~1260)字用章,泽州晋城(今属山西晋城)人。唐高祖李渊第二十二子韩王元嘉之后。年幼时,勤于经史百家,尤精通二程理学。承安间以经义举进士第一,弃官教授乡里,隐居嵩山,元政府泽州长官段直从河南嵩山迎回任泽州教授,长期在泽州大阳生活教学。金亡后,忽必烈召之不出,卒谥庄靖。能诗文,其诗感伤时世动乱,颇多幽愤之音。有《庄靖集》
试从涧底觅根源,剔藓剜苔得旧泉。
人事尽随流水去,几时复见太平年。
水边堪赋濯缨歌,来往游人分外多。
为问太平何处是,等闲不识起风波。
班超万里归无期,张翰虽归如不归。
君看昼锦堂中相,十五年前一布衣。
名遂功成不肯闲,故乡曾见几人还。
百年扶杖华颠老,争看钱家锦绣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