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中石菖蒲

清姿水石间,相得不可无。

如人饱道义,其色长敷腴。

不受尘土覆,自与人世殊。

我何爱轩冕,冒昧名利涂。

圣人恶洁身,名士多自污。

理亦顾其可,未应如此拘。

往往不知者,假此为穿窬。

吾方存胸中,未敢执一隅。

姑从吾所好,谁能复改图。

不若归去来,无愧石上蒲。

形式: 古风 押[虞]韵

翻译

清雅的姿态在山水之间展现,相互映衬不可或缺。
就像饱读诗书的人,他的气质永远丰盈。
不被世俗尘埃覆盖,他与世间常人截然不同。
我何曾贪恋权位,只愿避开名利的纷扰。
圣人厌恶过于清洁,名士却常常自我贬低。
道理上讲,不应过于拘泥,但很多人并不理解。
那些不明就里的人,借此作为逃避现实的借口。
我心中自有坚持,不敢局限于一隅。
暂且随我所好,谁又能改变我的初衷。
不如回归自然,无愧于如蒲公英般纯净的心灵。

注释

清姿:清雅的姿态。
水石间:山水之间。
饱道义:饱读诗书。
敷腴:丰盈。
尘土覆:世俗尘埃。
人世殊:与世间不同。
轩冕:权位。
冒昧:避开。
洁身:过于清洁。
自污:自我贬低。
理亦顾:道理上讲。
拘:拘泥。
穿窬:逃避现实的借口。
存胸中:心中坚持。
一隅:一隅之地。
姑从:暂且跟随。
改图:改变初衷。
归去来:回归。
石上蒲:如蒲公英般的纯净心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清新脱俗的山水画卷,诗人以对自然之美的独特鉴赏眼光,展现了对石与菖蒲和谐共生的赞美。"清姿水石间,相得不可无"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景物之间和谐统一的感受,水、石、菖蒲等元素各自有其存在的价值,却又是互相依存不可或缺。

接着,诗人以比喻的手法将这种关系转化为人与道义的关系。"如人饱道义,其色长敷腴"意味着正如自然之美令人心醉,一个人如果充满了道德和品行,他的内在光彩也会长久地散发出来。

然而,诗人的态度却是超然物外,不愿受世俗污染。"我何爱轩冕,冒昧名利涂。圣人恶洁身,名士多自污。理亦顾其可,未应如此拘。往往不知者,假此为穿窬。"这里的“轩冕”、“名利”,都是世俗功名之物,而诗人认为,真正的智者是不愿被这类东西所羁绊,他们追求的是更高层次的精神洁净。

最后,诗人表达了自己的立场和选择。"吾方存胸中,未敢执一隅。姑从吾所好,谁能复改图。不若归去来,无愧石上蒲。"这段话语透露出诗人的自信与坚持,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内心的追求和喜好,不应受外界干扰,更不应该被世俗观念所束缚。他选择了归隐自然,享受那份超脱尘世的宁静和愉悦。

整首诗流露出一种超然物外、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是诗人对于精神自由和内在美好的一种追求。

收录诗词(271)

张九成(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秋兴(其一)

秋意入茅屋,杖策登平原。

落日衔西山,一川顿明鲜。

萧萧江上竹,溜溜岩下泉。

我生本閒放,胡为此拘拳。

身世两相违,于今六十年。

勇退未为怯,锐进岂其贤。

形式: 古风

秋兴(其三)

月落在楼角,惊乌连夜啼。

门前蝉噪急,床下蛩亦悲。

岂不念节物,清霜殒华姿。

况我有鸰原,九年此生离。

时亦咏归去,缅焉久无期。

为善天所相,何以报吾施。

大明生于东,皎月生于西。

兹理傥不昧,胡为浪嗟咨。

形式: 古风

秋兴(其二)

半夜惊梦回,桐叶纷索索。

杖藜视天宇,雨罢云收脚。

清风拂襟裾,片月堕篱落。

嗟我游已倦,怅此久淹泊。

豆畦今已花,稻垄行可穫。

翻思黄卷中,古人谁可作。

田园爱潜归,箪瓢识颜乐。

譬彼鹪鹩心,平生在丛薄。

形式: 古风 押[药]韵

秋晴

秋空极清快,偶值数日阴。

造物果何意,成此三日霖。

晚来风色转,天边露遥岑。

无言若有得,古人知我心。

形式: 古风 押[侵]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