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纵令无目生,不如有心死。
惜哉高氏筑,仍作荆卿匕。
这首诗蕴含了深刻的哲理与历史的反思。"纵令无目生,不如有心死",这句话以极端的方式表达了对生命与心灵价值的思考。它似乎在探讨,即使失去了感官的感知(“无目生”),如果内心依然充满意义与价值(“不如有心死”),那么生命依然可以是充实而有价值的。这种对内在精神世界的强调,超越了外在物质的存在。
接着,“惜哉高氏筑,仍作荆卿匕”,这里的“高氏筑”可能暗指高渐离,一个历史上著名的音乐家和刺客,他不仅擅长音乐,还参与了刺杀秦始皇的行动。通过“筑”(乐器)与“荆卿匕”(刺客的武器)的对比,诗人或许在表达对高渐离多才多艺但最终选择暴力手段的惋惜。这反映了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洞察,以及对艺术与暴力之间界限的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探讨了生命的意义、心灵的价值以及历史人物行为背后的深层含义,展现了诗人对人性、艺术与历史的独特见解。
作品:《弇山堂别集》、《嘉靖以来首辅传》、《觚不觚录》、《弇州山人四部稿》
明代的文学家、史学家。为“后七子”领袖之一。官刑部主事,累官刑部尚书,移疾归,卒赠太子少保。好为古诗文,始于李攀龙主文盟,攀龙死,独主文坛二十年。
偶尔被秦官,何荣亦何辱。
万古徂徕云,依然卫其足。
此时亚夫心,分与玉俱碎。
却恨入关初,不为完璧计。
人去佩亦去,佩空人自空。
情知不嬿婉,犹道有无中。
滟滟九微灯,流光铄瑶席。
忽报阿环来,芙蓉别成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