厓山大忠祠(其三)

频年航海欲何为,天厌中原遂不支。

满地江湖无死所,际天风浪有平时。

仓皇一念聊臣分,寂寞中流赖史知。

回首又看强敌灭,寒潮自绕大忠祠。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文徵明所作的《厓山大忠祠(其三)》。诗中描绘了作者对历史的深沉思考和对忠烈之士的敬仰之情。

首联“频年航海欲何为,天厌中原遂不支”,以强烈的反问开篇,表达了对历史沧桑巨变的感慨。频繁的航海行动究竟为何目的?似乎天意已厌倦中原大地的动荡,无力支撑。这里暗含了对南宋末年国力衰微、无力抵抗外侮的无奈与痛心。

颔联“满地江湖无死所,际天风浪有平时”,进一步描绘了战乱中的惨状。满目疮痍,江湖间无处可寻安身之所,而天地间却依然风起浪涌,象征着即便在最艰难的时刻,自然界的规律依旧不变。这种对比,既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也暗示了自然永恒不变的真理。

颈联“仓皇一念聊臣分,寂寞中流赖史知”,诗人将自己置于历史的长河之中,感叹个人命运的渺小与历史记忆的脆弱。在仓皇逃亡之际,心中只有对国家的忠诚,但这份忠诚在历史的洪流中或许只能被后人铭记。这句诗体现了诗人对历史记忆传承的重视,以及对忠臣义士精神的敬仰。

尾联“回首又看强敌灭,寒潮自绕大忠祠”,诗人回顾历史,看到曾经强大的敌人最终灭亡,而忠烈之士的祠堂前,寒潮依旧环绕。这里不仅是对历史结局的肯定,也是对忠贞不渝精神的颂扬。即使时间流逝,环境变迁,忠臣的祠堂依然受到尊敬,他们的精神永存。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邃的思考,展现了对历史的深刻洞察和对忠烈之士的崇高敬意,体现了文徵明作为一位文人的历史责任感和人文关怀。

收录诗词(820)

文徵明(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原名壁(或作璧)。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与沈周共创“吴派”,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吴门四家”)。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 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

  • 字:徵明
  • 籍贯:因先世衡山
  • 生卒年:1470年11月28日—1559年3月28日

相关古诗词

厓山大忠祠(其四)

千载英雄馀恨在,怒涛惊浪日摏撞。

有天肯与仇同戴,无面能看主再降。

烈士深悲甘蹈海,中原不复竟如江。

君王莫罪风波恶,应是憸人解覆邦。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江]韵

追和倪元镇先生江南春

象床凝寒照蓝笋,碧幌兰温瑶鸭静。

东风吹梦晓无踪,起来自觅惊鸿影。

彤帘霏霏宿馀冷,日出莺花春万井。

莫怪啼痕栖素巾,明朝红嫣鏖作尘。

春日迟迟春波急,晓红啼春香雾湿。

青华一失不再及,飞丝萦空眼花碧。

楼前柳色迷城邑,柳外东风马嘶立。

水中荇带牵柔萍,人生多情亦多营。

形式: 古风

雪后

寒日晶晶晓溜声,中庭快雪一宵晴。

墙西老树太骨立,窗里幽人殊眼明。

想见渔蓑无限好,怪来诗思不胜清。

江南残腊相将尽,会看门前春水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与邢丽文登葑门城楼

天风异制木蛇空,雉堞差差夕照中。

百里山川形胜旧,万家烟火岁年丰。

迤南茂苑迷陈迹,直北荒原识故宫。

会取千年兴废理,与君极目送飞鸿。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