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青年面对愁绪时的内心世界与情感流露。首句“少年何事被愁侵”直接点出主题,少年本应无忧无虑,却因某种原因陷入愁思之中。接着,“玉树萧萧忆故林”一句,以景物描写寄托了对故乡的深深怀念,玉树的萧瑟映照出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对往昔生活的追忆。
“万卷幼依慈母读”表明诗人自幼在母亲的陪伴下阅读了大量的书籍,暗示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求知欲。“七言闲对野鸥吟”则展现了诗人闲适的生活状态,通过与自然界的野鸥对话,寻求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寄托。
“若教视草知能手,便拥如花不称心”两句运用了比喻手法,将诗人比作能够识得草木之美的能手,同时也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无奈。这里的“如花”既可理解为美丽的女子,也可象征着理想中的美好事物,而“不称心”则暗示了现实与理想的差距,以及由此产生的失落感。
最后,“暂觅交亲道情素,山中萝月约秋阴”表达了诗人暂时寻找朋友倾诉心声的愿望,以及对山中月色和秋日阴云的想象,这些自然景象既是诗人情感的寄托,也象征着他对宁静、和谐生活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场景营造,展现了诗人面对生活愁绪时的复杂心理活动,以及对知识、自然和友情的深切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