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送伯龄过江

伯龄不厌山,山不养伯龄。

松颠有樵堕,石上无禾生。

不忍六尺躯,遂作东南行。

诸侯尽食肉,壮气吞八纮。

不唧溜钝汉,何由通姓名。

夷齐饿死日,武王称圣明。

节义士枉死,何异鸿毛轻。

努力事干谒,我心终不平。

形式: 古风

翻译

伯龄对山的热爱永不满足,而山却无法长久地养育他。
松树梢头有樵夫砍柴落下,石头上没有谷物生长。
无法忍受这六尺身躯的困苦,于是选择了向东南方向前行。
诸侯们都过着奢华的生活,豪情壮志直指天地八方。
我这不机灵的笨拙之人,如何能有出人头地的机会。
在夷齐饿死的时候,武王却被尊称为圣明。
坚守节义的人白白死去,与鸿毛无异。
要尽力去寻求机会,我的内心始终不平息。

注释

伯龄:诗中的人物,可能指作者自己或虚构的人物。
山:自然环境,象征生活条件。
松颠:松树的顶端。
樵堕:樵夫砍柴时失手掉落。
石上无禾生:形容土地贫瘠,无法种植作物。
东南行:向东南方向的旅程,可能指离开故乡或寻找新的机会。
诸侯:古代封建制度下的地方统治者。
八纮:古代指八方极远之地,这里象征广阔的世界。
不唧溜钝汉:形容自己不机灵、迟钝。
夷齐:商末时期的两位贤人,伯夷和叔齐,以高尚的节操闻名。
武王:周武王,中国历史上的君主,推翻商朝建立周朝。
圣明:形容君主英明。
节义士枉死:指有道德操守的人不幸去世。
鸿毛:比喻微不足道的事物。
干谒:求见权贵,以求得到赏识或提拔。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卢仝的《扬州送伯龄过江》,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物命运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之情以及对于世事无常的感慨。

“伯灵不厌山,山不养伯灵”两句开篇,以对比的手法揭示出伯灵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反映出一种超脱尘俗的人生态度。这里的“山”象征着远离尘世的宁静与自由,而“不养”则意味着这种生活状态并非物质上的依赖。

接下来的“松颠有樵堕,石上无禾生”进一步描绘了自然景观,同时也暗示了一种艰苦的生存环境。这里,“樵堕”指的是可以砍伐的树木,是生计所需,而“石上无禾生”则表明了这片土地的贫瘠。

“不忍六尺躯,遂作东南行”显示出诗人对于友人的担忧和对其未来命运的关切。这里,“六尺躯”指的是朋友的身体,而“东南行”则是朋友即将踏上的道路,象征着新的开始。

中间部分“诸侯尽食肉,壮气吞八纮。不唧溜钝汉,何由通姓名。”通过对比的方式展示了社会上层和下层之间的差异。诗人用“食肉”与“不唧溜钝汉”来区分贵族与平民的生活状况,同时也表达了对于这种社会现象的无奈。

最后,“夷齐饿死日,武王称圣明。节义士枉死,何异鸿毛轻。”一段,则是诗人借古代历史人物来表述自己对于英雄与节义者的同情和赞赏。而“努力事干谒,我心终不平”则是诗人的内心独白,表示了他对世道的不满以及内心的不安。

整首诗通过多重意义的层次,展现出诗人深邃的情感世界和丰富的人生哲理。

收录诗词(106)

卢仝(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的嫡系子孙。祖籍范阳(今河北省涿州市),生于河南济源市武山镇(今思礼村),早年隐少室山,自号玉川子。他刻苦读书,博览经史,工诗精文,不愿仕进。后迁居洛阳。家境贫困,仅破屋数间。但他刻苦读书,家中图书满架。仝性格狷介,颇类孟郊;但其狷介之性中更有一种雄豪之气,又近似韩愈。是韩孟诗派重要人物之一

  • 生卒年:约795-835

相关古诗词

有所思

当时我醉美人家,美人颜色娇如花。

今日美人弃我去,青楼珠箔天之涯。

天涯娟娟姮娥月,三五二八盈又缺。

翠眉蝉鬓生别离,一望不见心断绝。

心断绝,几千里。

梦中醉卧巫山云,觉来泪滴湘江水。

湘江两岸花木深,美人不见愁人心。

含愁更奏绿绮琴,调高弦绝无知音。

美人兮美人,不知为暮雨兮为朝云。

相思一夜梅花发,忽到窗前疑是君。

形式: 乐府曲辞

杂兴

意志未成百不解,见人富贵亦心爱。

等闲对酒呼三达,屠羊杀牛皆自在。

放心为乐笙歌攒,壮气激作风霜寒。

厨中玉馔盈金盘,方丈厌见嫌不餐。

飞鹰跃马实快性,唇腐齿烂空巑岏。

岂期福极翻成祸,祸成身诛家亦破。

昨朝惆怅不如君,今日悲君不如我。

否泰交加无定主,懒学风云戢翎羽。

绿酒清琴好养生,出将入相无心取。

三五图书旧揣摩,五千道德新规矩。

形式: 古风

杂曲歌辞.自君之出矣

自君之出矣,壁上蜘蛛织。

近取见妾心,夜夜无休息。

妾有双玉环,寄君表相忆。

环是妾之心,玉是君之德。

驰情增悴容,蓄思损精力。

玉簟寒悽悽,延想心恻恻。

风含霜月明,水泛碧天色。

此水有尽时,此情无终极。

形式: 乐府曲辞 押[职]韵

观放鱼歌

常州贤刺史,从谏议大夫除。

天地好生物,刺史性与天地俱。见山客,狎鱼鸟。

坐山客,北亭湖。命舟人,驾舫子。

漾漾菰蒲,酒兴引行处。

正见渔人鱼,刺史密会山客意。

复念网罗婴无辜,忽脱身上殷绯袍。

尽买罟擭尽有无,鳗鳣鲇鳢鳅。

涎恶最顽愚,鳟舫见豳风。

质干稍高流,时白喷雪鲫鲤?。

此辈肥脆为绝尤,老鲤变化颇神异。

三十六鳞如抹朱,水苞弘窟有蛟鼍。

饵非龙饵唯无鲈,丛杂百千头。

性命悬须臾,天心应刺史。

刺史尽活诸,一一投深泉。

跳脱不复拘,得水竞腾突。

动作诡怪殊,或透藻而出。

或破浪而趋,或掉尾孑孑。

或奋鬣愉愉,或如莺掷梭。

或如蛇衔珠,四散渐不见。

岛屿徒萦纡,鸂鶒鸰鸥凫。

喜观争叫呼,小虾亦相庆。

绕岸摇其须,乃知贪生不独顽痴夫。

可怜百千命,几为中肠菹。

若养圣贤真,大烹龙髓敢惜乎。

苦痛如今人,尽是鱼食鱼。

族类恣饮啖,强力无亲疏。

明明刺史心,不欲与物相欺诬。

岸虫两与命,无意杀此活彼用贼徒。

亦忆清江使,横遭乎余且。

圣神七十钻,不及泥中鳅。

哀哉托非贤,五脏生冤雠。

若当刺史时,圣物保不囚。

不疑且不卜,二子安能谀。

二子傥故谀,吾知心受诛。

礼重一草木,易卦称中孚。

又曰钓不纲,又曰远庖厨。

故仁人用心,刺史尽合符。

昔鲁公观棠距箴,遂被孔子贬而书。

今刺史好生,德洽民心。

谁为刺史一褒誉,刺史自上来。

德风如草铺,衣冠兴废礼。

百姓减暴租,豪猾不豪猾。

鳏孤不鳏孤,开古孟渎三十里。

四千顷泥坑为膏腴,刺史视之总若无。

讼庭雀噪坐不得,湖上拔茭植芙蕖。

胜业庄中二桑门,时时对坐谈真如。

因说十千天子事,福力当与刺史俱。

天雨曼陀罗花深没膝,四十千真珠璎珞堆高楼。

此中怪特不可会,但慕刺史仁有馀。

刺史敕左右兼小家奴,慎勿背我沈毒钩。

念鱼承奉刺史仁,深僻处,远远游。

刺史官职小,教化未能敷。

第一莫近人,恶人唯口腴。

第一莫出境,四境多网罟。

重伤刺史心,丧尔微贱躯。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