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年来不见祀圜丘,谪宦携亲叹白头。
作赋有时悲鵩鸟,杀身无路学牺牛。
非才岂合居台阁,归梦徒劳近冕旒。
千载遭逢如未替,此身重见帝王州。
这首诗是王禹偁的《南郊大礼诗(其十)》,创作于宋朝。从内容来看,诗人表达了对古代礼仪和祭祀传统的怀念,以及个人功名未就、时不我与的感慨。
首句“年来不见祀圜丘”,诗人通过“不见”二字,表达自己对于古代祭天大典的无限眷恋。这里的“圜丘”是指古代帝王用于祭天的大型祭坛,而“祀”则意味着祭祀的行为。
接着,“谪宦携亲叹白头”,诗人自称为“谪宦”,即被贬官的士人,带着家眷只得感慨时光飞逝,头发已白。这反映了诗人个人的遭遇和心境。
第三句“作赋有时悲鵩鸟”,在古代文学中,“鵩鸟”往往象征着贤能之士的孤独无援。这里,“作赋”可能是指诗人自己的写作,而“悲鵩鸟”则表达了他对于才华未被发现、孤独无助的哀叹。
第四句“杀身无路学牺牛”,“牺牛”原指古代祭祀时用的牲畜,后来多用以比喻为国捐躯的忠臣或烈士。诗人这里自比于牺牛,表达了即便是献出生命也无处施展才华的悲哀。
第五句“非才岂合居台阁”,诗人自问若不是有才能的人,又怎配居住在朝廷的高官之位。这句话流露出诗人对于自己才华的肯定,同时也是对现实不公的感慨。
六七两句“归梦徒劳近冕旒。千载遭逢如未替, 此身重见帝王州”,诗人在这里表达了一个深刻的历史观念——即便是回到过往的美好时代(“归梦”),也只是徒劳无功;而且他对于个人的命运和时间流转有着深切的感受,觉得千年轮回,自己仍然处于帝王治下的国家中。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古代礼仪的怀念,表达了诗人个人才华未被发现、功名未就,以及对于个人的命运和历史无常的深刻感悟。
不详
散文家。汉族,晚被贬于黄州,世称王黄州。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历任右拾遗、左司谏、知制诰、翰林学士。敢于直言讽谏,因此屡受贬谪。真宗即位,召还,复知制诰。后贬知黄州,又迁蕲州病死。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文学韩愈、柳宗元,诗崇杜甫、白居易,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平易。词仅存一首,反映了作者积极用世的政治抱负,格调清新旷远。著有《小畜集》
严配郊丘展孝思,质文参酌礼无违。
大羹味薄牲牷洁,至乐声和凤鸟飞。
黄道月斜风细细,紫坛天晓露霏霏。
可怜此夜商山客,画尽炉灰泪满衣。
圣君重卜祀南郊,仗用黄麾间白旄。
仙吹冷翻苍玉佩,晓霞晴透绛纱袍。
天开兜率斋宫静,海涌蓬莱帐殿高。
迁客生还知有望,商山不敢读离骚。
六街旌旆亸虹蜺,仙仗参差羽卫齐。
千步廊前班振鹭,百寻竿上揭金鸡。
狴牢冷落停丹笔,郡国欢呼拆紫泥。
凤阁旧臣期赦宥,免教长似触藩羝。
野桃无主满山隈,迁客携觞独自来。
尽日馨香留我醉,每春颜色为谁开。
枝穿绿竹浑疑画,片落丹河去不回。
待约同年一攀折,便如刘阮到天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