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江贯道百牛图

我本山阳田舍叟,家有淮南数千亩。

江南倦客老不归,此田多为势家有。

犹记少年学牧时,去时日出归日西。

我生衣食仰此辈,爱之过于百里奚。

祗今辛苦耕砚席,无处卖文长绝食。

卷中邂逅黑牡丹,相逢喜是曾相识。

负郭无须二顷田,一双栗角能几钱。

数口之家便可饱,要如此图知何年。

平生富贵非所愿,城府近来尤可厌。

何时倒乘牛背眠东风,胜如仰看宣明面。

形式: 古风

翻译

我本是山阳乡下的老农,家中拥有淮南大片田地。
江南漂泊的旅人老了不愿归,这些田地大多落入权贵之手。
还记得年轻时学习放牧的日子,那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我的衣食全靠这些人,我对他们的依赖超过百里奚。
如今辛勤劳作在书桌边,文章无处卖,常常忍饥挨饿。
偶然在书中遇到黑牡丹,遇见她欣喜若旧识。
不需要靠近城墙的二十顷田,一双牛角又能值几个钱。
小小的家庭只需这些就能吃饱,想要这样生活不知何时能实现。
一生追求富贵并非我所愿,如今城府深重更令人厌恶。
何时能像牛背上的农夫那样,迎着东风而眠,胜过仰望那些高高在上的权贵。

注释

山阳:地名。
淮南:地名,泛指南方地区。
势家:有权势的家庭或个人。
牧时:放牧的时光。
衣食:生活所需的基本物资。
百里奚:春秋时期贤臣,比喻对人的高度依赖。
耕砚席:在书桌前耕耘学问。
黑牡丹:可能指书中的典故或意象,非实指。
郭:城墙外。
栗角:牛角,象征财富。
宣明面:比喻权贵的脸孔,带有讽刺意味。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山阳田舍的主人对自己家业的眷恋和生活现状的感慨。开篇即点明了主人公拥有淮南数千亩土地,但这些田地大多已被权势之家所占据,反映出社会的不公与贫富差距。

诗人随后回忆起年轻时学牧放牛的情景,那时候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一种简单而自足的生活方式。主人公的衣食都依赖这片土地,他对这里的感情超过了百里奚的牲畜,这种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他对土地深厚的情感。

然而,如今诗人自己却在辛苦地耕作,而这些劳动并没有带来丰厚的回报。即便是卖文书也难以果腹,书中偶尔遇见熟悉的文字如黑牡丹,也只是一种精神上的慰藉。诗中的“负郭无须二顷田,一双栗角能几钱”表明了生活的贫困,即便是极为简单的家庭开支也需要精打细算。

最后,诗人表达了对平生富贵生活的不屑,以及对近在咫尺的城府生活的厌倦。诗中最终寄托了一个美好的愿望:希望能像画中的百牛一样,倒骑牛背,在东风中安然入眠,这种超脱世俗、返璞归真的生活状态,是诗人心目中的一种理想。

整首诗通过对比现实与过往,表达了诗人对于土地、劳动和简单生活的深厚情感,以及对权势 Intervention 和物质主义的不满。

收录诗词(14)

汤炳龙(宋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题晋王大令保母帖

曹娥洛神遍堪舆,保母后出争澜趋。

一时耳目喜新异,九原谁复哀意如。

世人重艺不重义,每以好奇夸好事。

集古金石半丰碑,逝者似为书者累。

八百馀载四字全,政同悬崖三百年。

王畿不悟王元象,不如果也能兴怜。

但道青毡故家物,肯因陵谷怜枯骨。

耳孙犹尔况他人,崇韬安生何可忽。

昭陵之盗犹兰亭,必无可欲乃妥灵。

黄閍前车已如此,安保金蝉之墓终弗毁。

形式: 古风

净瓶常带水,破衲任生尘。

形式: 押[真]韵

马上吟

宿雨洗山新绿嫩,晓风吹杏浅红乾。

沙头路暖日欲上,行客扬鞭不觉难。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寒]韵

登宜春台

草径无边绿,江空见底清。

遥峰横晚色,古木自秋声。

客舍孤云远,乡心一雁鸣。

凭高寄吴楚,倚杖独含情。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