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衷情令.渊明诗

结庐人境羡陶潜。车马不来喧。

胜处自多真趣,飞鸟日相还。心既远,地仍偏。

见南山。手持菊颖,山气常佳,欲辨忘言。

形式: 词牌: 诉衷情令

鉴赏

这首词作家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深远的情感,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表达自己的隐逸情怀与对古人陶潜的向往。诗中的“结庐”指的是建造山中小屋,以此作为隐居之所,而“羡陶潜”则是对东晋名士陶渊明的敬仰,陶渊明以其高洁的品格和淡泊的生活态度著称。诗人通过这种方式表达了自己对于世俗喧哗的拒绝,以及对清净生活的向往。

“车马不来喧”一句则描绘出一种安静祥和的氛围,车马不至,意味着远离尘嚣,而“胜处自多真趣”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山水之趣的独特感受。这种真趣,是在远离世俗纷扰之后,才能真正体会得到。

“飞鸟日相还”进一步加深了这种宁静与和谐的情境。飞鸟每天归来,象征着自然界的规律与诗人的心灵也逐渐归于平和。

“心既远,地仍偏”表达了一种精神上的超脱与肉体上对某个地方的依恋。虽然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世,但肉身却仍然停留在偏僻的地方。这不仅是对空间位置的描述,也反映出诗人内心世界的复杂性。

“见南山”则是直接地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景观的欣赏与向往。这里的“南山”有可能是指具体的地理位置,但更深层次上,它代表了一种精神寄托和追求。

最后,“手持菊颖,山气常佳,欲辨忘言。”则是诗人在自然之中获得的一种心灵上的满足与平静。手持菊花,感受着山中的清新空气,这是一种超越语言的体验,是一种想要说却又说不出来的感觉。

总而言之,这首词通过对景物的细腻描绘和内心情感的深刻表达,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的热爱、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于古代高洁人物的崇敬。

收录诗词(31)

米友仁(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小名寅哥、鳌儿。其山水画脱尽古人窠臼,发展了米芾技法,自成一家法。所作用水墨横点,连点成片,虽草草而成却不失天真,每画自题其画曰“墨戏”。其运用“落茄皴”(即“米点皴”)加渲染之表现方法抒写山川自然之情,世称“米家山水”,对后来“文人画”影响较大。其做官后甚自秘重,所画虽亲朋好友亦无缘得之,众嘲曰:“解作无根树,能描濛鸿云;如今供御也。”

  • 字:元晖
  • 籍贯:不肯与闲
  • 生卒年:1074-1153

相关古诗词

念奴娇.裁成渊明归去来辞

阑干倚处。戏裁成、彭泽当年奇语。

三径荒凉怀旧里,我欲扁舟归去。

鸟倦知还,寓形宇内,今已年如许。

小窗容膝,要寻情话亲侣。

郭外粗有西畴,故园松菊,日涉方成趣。

流水涓涓千涧上,云绕奇峰无数。

窈窕经丘,风清月了,时看烟中雨。

萧然巾岸,引觞寄傲衡宇。

形式: 词牌: 念奴娇

念奴娇.村居九日

九秋气爽,正溪山雨过,茅檐清暇。

篱菊妍英,知是为,佳节重阳开也。

色妙香殊,匀浮瓯面,俗状卑金斝。

歌狂饮俊,满簪还更盈把。

村外草草杯盘,边尘不动,欲买应无价。

端使晴霄风露冷,云卷烟收平野。

向晚婵娟,半轮斜照,想见成清夜。

玉山颓处,要看攲帽如画。

形式: 词牌: 念奴娇

临江仙

野外不堪无胜侣,笑谈安得君同。

四时景物一壶中。醉馀临望处,远岫数重重。

溪上新荷初出水,花房半弄微红。

晓风萧爽韵疏松。娟娟明月上,人在广寒宫。

形式: 词牌: 临江仙

临江仙

一曲阳关肠断处,临风惨对离尊。

红妆揭调十分斟。古来多聚散,正似岭头云。

昨夜晴霄千里月,向人无限多情。

娟娟今夜满虚庭。一帆随浪去,却照画船轻。

形式: 词牌: 临江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