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忆仲良

中原形势,壮东南、梦里谯城秋色。

万水千山收拾就,一片空梁落月。

烟雨松楸,风尘泪眼,滴尽青青血。

平生不信,人间更有离别。

旧约把臂燕南,乘槎天上,曾对河山说。

前日后期今日近,怅望转添愁绝。

双阙红云,三江白浪,应负肝肠铁。

旧游新恨,一时都付长铗。

形式: 词牌: 念奴娇

翻译

中原的形势雄壮,东南梦境中,谯城秋天的景色格外美丽。
经历了万水千山的变迁,只剩下一片空荡的屋梁,伴随着落月的余晖。
烟雨笼罩下的松树和楸树,风尘中的我泪眼婆娑,滴下的都是深深的哀伤。
我一生都不相信,世间会有如此深刻的离别。
曾经在燕南约定携手,想象着乘着木筏上天,对着江山诉说心声。
从期待的未来到如今的临近,我惆怅地凝望,愁绪更增。
望着宫阙被红云笼罩,三江白浪翻滚,心中的悲痛仿佛能压碎铁石。
旧日的游玩和新的遗憾,此刻都交付给长剑,寄托无尽思绪。

注释

中原:指中国中部地区。
壮东南:形容东南地区的雄伟景象。
梦里谯城:在梦中出现的谯城,可能指某个具体的地方。
烟雨:形容朦胧的雨雾。
离别:分离、告别。
把臂:挽手,表示亲密关系。
乘槎:古代传说中乘木筏渡天河。
双阙:宫殿的两个高台,代指皇宫。
三江:泛指长江及其支流。
长铗:古代剑的一种,这里象征着无尽的忧思或怀旧之情。

鉴赏

这首元代刘因的《念奴娇·忆仲良》描绘了壮丽的东南景色和诗人对故友仲良深深的怀念。开篇以中原形势为背景,融入了梦中的谯城秋色,展现出一种苍茫而深情的气氛。"万水千山收拾就,一片空梁落月",表达了诗人对过去时光的追忆,以及对仲良离去后空荡荡的场景的感触,月光下的梁柱更显凄凉。

接下来,"烟雨松楸,风尘泪眼,滴尽青青血",通过烟雨、松楸和泪眼,渲染出哀伤的离别场景,诗人的眼泪仿佛能滴出血来,表达了对仲良的深切思念和离别的痛苦。"平生不信,人间更有离别",直抒胸臆,道出了人生离别的无奈与悲痛。

下片回忆起与仲良的约定,以及他们曾经共论河山的豪情,然而如今"前日后期今日近,怅望转添愁绝",昔日的期待与今日的临近形成对比,让诗人更加惆怅。"双阙红云,三江白浪,应负肝肠铁",以宫殿的红云和江水的白浪象征着国家和友情,表达诗人对仲良的深深牵挂和对未能履行约定的自责。

最后,"旧游新恨,一时都付长铗",将过去的美好回忆和当前的遗憾化作长剑,寓言般地表达了诗人无尽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无奈,将全词的情感推向高潮。整首词情感深沉,语言凝练,展现了刘因在怀念故友的同时,也流露出对世事变迁的感慨。

收录诗词(272)

刘因(元)

成就

不详

经历

诗人。初名骃,字梦骥。3岁识字,6岁能诗,10岁能文,落笔惊人。年刚20,才华出众,性不苟合。家贫教授生徒,皆有成就。因爱诸葛亮“静以修身”之语,题所居为“静修”。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应召入朝,为承德郎、右赞善大夫。不久借口母病辞官归。母死后居丧在家。至元二十八年,忽必烈再度遣使召为官,他以疾辞。死后追赠翰林学士、资政大夫、上护军、追封“容城郡公”,谥“文靖”。明朝,县官乡绅为建祠堂

  • 字:梦吉
  • 号:静修
  • 籍贯:雄州容城(今河北容城县)
  • 生卒年:1249~1293

相关古诗词

念奴娇.饮山亭月夕

广寒宫殿,想幽深、不觉升沉圆缺。

天上人间心共远,如在琼楼玉阙。

厚地微茫,高天凉冷,此际红尘歇。

翠阴高枕,并教毛骨清澈。

为问此世,从来几人吟望,转首俱湮没。

虮虱区区尤可笑,几许肝肠如铁。

八表神游,一槎高泛,逸兴方超绝。

嫦娥留待,桂花且莫开彻。

形式: 词牌: 念奴娇

临江仙

行色匆匆缘底事,山阳梅信相催。

梅花香底有新醅。南州今乐土,得意即衔杯。

君见太行凭寄语,云间苍壁崔嵬。

平生遮眼厌黄埃。高楼吾有兴,无惜送君来。

形式: 词牌: 临江仙

临江仙.贺廉侯举次儿子

四海荆州吾所爱,虎贲谁似中郎。

小孙今拟唤甘棠。添官前有例,簪笏看堆床。

明日乃公归旧隐,后园乔木苍苍。

青衫竹马雁成行。当年廉孟子,应有读书堂。

形式: 词牌: 临江仙

南乡子

方寸足留耕。大胜良田万顷平。

阴理不随陵谷变,分明。霜落西山满意青。

千载董生行。鸡犬升平画不成。

终日相看天与我,高情。身外浮云自古轻。

形式: 词牌: 南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