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对修行之路的深刻体悟与追求。首句“通玄有路好追游”,开篇即点明了修行之路的存在与吸引力,鼓励人们去探索与追寻。接着,“须踏毗卢顶上头”一句,以“毗卢顶”象征修行的最高境界,强调了追求精神提升的重要性。
“荐福古公言莫莫,桐城投子道油油。”这两句通过引用古代圣贤的教诲,进一步强调了修行过程中需要遵循的智慧与道德准则。其中,“荐福古公”可能指的是古代的高僧或圣人,他们的言语深沉而富有哲理;“桐城投子”则可能是指在桐城的投子寺中修行的僧人,这里的“道油油”可能形容了修行者内心的平和与智慧之光。
“溟涛终见鹍鹏化,枳棘徒闻鸟雀啾。”这两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修行过程比作大海中的鲲鹏化为大鹏,最终达到自由翱翔的境界,同时也暗示了即使在困境(如“枳棘”——荆棘丛生之地)中,也能找到成长与转变的机会。这反映了诗人对于修行者无论面对何种环境,都能保持坚韧不拔、不断向上的信念。
最后,“一堕声尘忘归客,寒岩虚坐几春秋。”这两句表达了修行者在世俗的喧嚣中容易迷失自我,只有在远离尘嚣的静谧之地(如“寒岩”),才能真正静心修行,找回本真。这里“几春秋”可能象征了长时间的修行与等待,强调了修行过程的耐心与坚持。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对修行之路的深刻思考,也蕴含了对人生哲理的探讨,鼓励读者在追求精神提升的过程中保持坚定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