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和御赐淮游行

初作淮南宾,空山隔蹄轮。

烟霞淡为侣,水石清相亲。

结茅有馀地,风雪忘苦辛。

或来野人服,亦有居士巾。

馈粮稍相继,倏忽踰三春。

雨露滋万汇,岩壑容此身。

常欲息诸见,以之空六尘。

种莲一池小,引泉清涧滨。

丹书俄远召,殊恩异两人。

再瞻鸳鹭序,永辞麋鹿邻。

不愿东归越,不愿西入秦。

但愿居毂下,终身荷皇仁。

大哉乾坤内,何物非陶钧。

形式: 古风 押[真]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在淮南的隐居生活,充满了自然与宁静之美。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山林间的烟霞水石、结庐风雪、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以及对自然界的深深敬畏之情。

首句“初作淮南宾,空山隔蹄轮”描绘了诗人初次来到淮南,仿佛置身于一片空灵的山林之中,远离尘嚣,心境宁静。接着,“烟霞淡为侣,水石清相亲”进一步渲染了这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氛围,烟霞淡薄如伴侣,水石清澈相依,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深深喜爱与向往。

“结茅有馀地,风雪忘苦辛”则展示了诗人生活的简朴与自在,即使在风雪交加的恶劣天气中,也能够忘却生活的艰辛,享受与自然的亲密接触。接下来的“或来野人服,亦有居士巾”描绘了诗人与当地村民和谐相处的场景,体现了他融入自然、与世无争的生活态度。

“馈粮稍相继,倏忽踰三春”描述了季节的更迭,粮食的供应逐渐充足,时间飞逝,转眼已是春天。这不仅反映了诗人生活的自给自足,也暗示了时间的宝贵与生命的短暂。

“雨露滋万汇,岩壑容此身”则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生命力的赞美,雨露滋润万物生长,山岩深谷包容着他的身心,体现了他对自然界的深深敬畏与感激。

“常欲息诸见,以之空六尘”表明了诗人追求内心的平静与纯净,希望摆脱世俗杂念,达到心灵的空灵状态。

“种莲一池小,引泉清涧滨”描绘了诗人亲手种植莲花的小池塘,以及从清泉引水至涧边的情景,象征着他对美好生活的创造与追求。

“丹书俄远召,殊恩异两人”表达了诗人突然接到朝廷的召唤,内心感到既荣幸又不舍,与他人相比,这份恩赐显得格外不同。

“再瞻鸳鹭序,永辞麋鹿邻”意味着诗人将离开隐居之地,重返官场,与朝中的同僚并肩而立,告别了与麋鹿为伴的自然生活。

“不愿东归越,不愿西入秦”表达了诗人对过往生活的留恋,不愿意离开这片让他感到自由与宁静的土地。

“但愿居毂下,终身荷皇仁”则表达了诗人希望能够在京城安居,永远承受皇恩的愿望,体现了他对国家与皇室的忠诚与敬仰。

最后,“大哉乾坤内,何物非陶钧”总结了全诗的主题,表达了诗人对宇宙万物的敬畏之心,认为天地之间的一切都是造物主的杰作,体现了他对自然法则的深刻理解与尊重。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感悟、对理想的追求以及对国家的忠诚,是一首充满哲理与情感的佳作。

收录诗词(456)

释宗泐(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钦和御赐诗

天街春晓踏微霜,观阙嵯峨首屡昂。

品汇总承阳气早,赓歌敢颂圣躬康。

御沟绿转千条柳,斋室烟浮百和香。

有道年年登黍稷,岁星不独在金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钦和御赐复住持善世新寺诗一首

松下閒居几度秋,灯前顾影独无俦。

遣情不似圆通辈,谈病何如积翠流。

每愧向来多宠赐,岂图今日更推优。

此恩此意诚难报,惟演真乘赞化猷。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奉制赋灵谷寺住持浚天渊三首(其一)

圣朝新建钟山寺,此日禅翁奉诏居。

云汉载瞻仙阙近,山林大启法筵初。

世缘随顺心无著,静地重修趣有馀。

万籁不生钟鼓寂,一堂松月夜窗虚。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奉制赋灵谷寺住持浚天渊三首(其二)

五年阙下预朝班,新奉纶音又住山。

觉苑喜逢今日盛,道林行见古风还。

岂惟行业高流辈,更有才名动世间。

五色奎文曾赐与,朝回擎出九重关。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