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大仰古名刹,师居二纪中。
本无一法说,须信万缘空。
体与大虚合,心将诸祖同。
唐来三百载,不坠释迦风。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王云为纪念一位名叫大仰的高僧而作的。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于这位禅师的修为和精神状态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大仰这个名字本身就透露出一种宏大、超脱世俗的气质,而“古名刹”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感觉,让人联想到一个历史悠久、声望卓著的佛教圣地。
诗人在第二句“师居二纪中”表达了一种时间感和沉淀感,暗示大仰禅师的智慧和修为已经历经长时间的积累。接下来的“本无一法说,须信万缘空”则是对禅宗不立文字、直接了悟真理的特点的写照,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于禅学中“空”的概念有着深刻的理解。
“体与大虚合,心将诸祖同”一句,把握住了禅学中追求本体与宇宙大我的合一,以及对历代祖师智慧传承的尊崇。这里,“大虚”指的是宇宙万物的实质,即空性,而“诸祖”则是指佛教中的历代祖师。
最后两句“唐来三百载,不坠释迦风”则是在表达自从唐代以来,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三百年,但大仰禅师所承继的释迦牟尼佛(即佛陀)的精神风范并未失落。这里,“不坠”意味着没有丢失或贬值,而“释迦风”则是指佛教中追求解脱、智慧和慈悲的高尚品格。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大仰禅师的赞颂,展现了诗人对于禅学深奥哲理的理解和尊崇,同时也反映出宋代文人对于佛教文化的认同和传承。
不详
简师飞锡地,天外集云峰。
挐石松根瘦,歆窗竹影浓。
山寒侵坏衲,涧响杂疏钟。
客问西来意,无言凭短筇。
卜筑■郊扉,登临野趣宜。鸥边春浪间,草外碧云低。
画忆王摩诘,诗渐杜拾遗。
徘徊半楼月,残夜水明时。
经夏地无暑,未寒泉有冰。
为怜绿叶四时在,不可朱阑一日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