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偈(其一四九)

外求非是宝,无念自家珍。

心外求佛法,总是倒行人。

般若名尚假,岂可更依文。

有相皆虚妄,无形实是真。

形式: 偈颂

鉴赏

这首诗偈出自唐代僧人庞蕴之手,体现了佛家禅修的理念。从鉴赏角度来看,这首诗偈深刻地表达了对内心修行的重视,以及对于外在形式和追求的批判。

“外求非是宝,无念自家珍。” 这两句强调的是,真正的宝贵之物并不是通过外部寻找所能获得,而是源自于内心本有的智慧与真理。这种思想呼应了佛教中对内观和自我认识的重视。

“心外求佛法,总是倒行人。” 这两句则指出,如果一个人将注意力放在外在的佛法追求上,而忽略了内心的觉察,那么他的修行就像是走错了路一样,是一种倒退的行为。

“般若名尚假,岂可更依文。” “般若”是智慧的同义词,这里提到即使是被称为智慧的教诲,也可能只是暂时和表象性的。诗人警示我们不要过分依赖文字或理论,而应该追求直接的体验和悟性。

“有相皆虚妄,无形实是真。” 这两句则进一步阐述了佛教中的“空”概念,强调任何具有形式或特征的事物都是不真实的,只有超越形式和概念的无形之境才是真正的现实。

整体而言,这首诗偈通过简洁有力的语言,引导读者对内心世界进行深刻反思,提醒我们要警惕外在追求的虚幻,而应当寻找内在的真理。

收录诗词(204)

庞蕴(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诗偈(其一五○)

意根无自性,万法本来虚。

外尘都不有,三界自然无。

五蕴今何在,尽总入无馀。

河沙过去佛,并在一毛如。

形式: 偈颂

诗偈(其一五一)

人有一卷经,无相亦无名。

无人能转读,有我不能听。

如能转读得,入理契无生。

非论菩萨道,佛亦不劳成。

形式: 偈颂

诗偈(其一五二)

阿爷当殿坐,子向前头立。

父子同宅住,小魔不敢入。

时开无尽藏,贫者相供给。

得之永不穷,免得生忧悒。

形式: 偈颂 押[缉]韵

诗偈(其一五三)

欲得真醍醐,三毒须去除。

嗅无酥酪气,自见如意珠。

劫火烧不然,泛海浪中浮。

昔日强索者,今日作他奴。

形式: 偈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