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陈杂诗十首(其六)

开门无客来,永日不冠履。

客至我老懒,投刺辄复去。

端成两相忘,因得百无虑。

故人在旁郡,书信不能屡。

兴哀东城公,将掩郏山墓。

不能往一恸,名义真有负。

可能金玉骨,亦遂黄壤腐。

但恐已神仙,裂石终飞去。

形式: 古风

翻译

开门无人来访,整日里都不穿鞋戴帽。
客人若至我已老懒,递上名帖后又匆匆离开。
彼此渐渐淡忘,因此内心无忧无虑。
旧友在邻郡,书信往来不能频繁。
想起东城公的兴衰,他将要安葬在郏山。
无法前往致哀,实感亏欠了他的情义。
他的遗体或许如金玉般坚硬,最终也会化为尘土。
只担心他已经成仙,会像石头裂开般飞升而去。

注释

客:来访者。
冠履:穿戴的帽子和鞋子。
投刺:古代拜访时递上的名片或名帖。
两相忘:双方相互忘记,不再联系。
屡:频繁。
兴哀:兴盛与衰落,这里指人的生死。
一恸:深切的悲痛。
黄壤:黄土,指坟墓。
裂石:形容力量强大,能穿透石头。

鉴赏

这是一首表达诗人淡泊名利、超脱世俗的生活态度的诗。开头两句“开门无客来,永日不冠履”描绘了一种隐居生活中的宁静与孤独,没有宾客到来,即使到了该穿鞋出门的时候,也懒得打扮自己。这是对外界喧嚣的拒绝,也是对内心世界的守护。

接下来的“客至我老懒,投刺辄复去”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世事的淡漠,即使有宾客到来,因为年龄已高、精力不济,诗人也只是随意应付,让客人很快离开。这是对外界关系的一种放弃和超然。

“端成两相忘,因得百无虑”则表达了一种达到忘我的境界,自己与世间的纠葛都已淡忘,这样一来,也就没有了多余的忧虑。这种状态,是诗人通过隐居生活所达到的精神自由。

“故人在旁郡,书信不能屡”则是说虽然有老朋友住在附近,但也很少书信往来。这不仅反映出诗人的淡泊,也体现了一种对世间情谊的超脱。

“兴哀东城公,将掩郏山墓”一句,则是诗人对故去亲友的怀念和悲哀,可能是在提及某位在东城居住的朋友将要长眠于郏山之下的墓地。这里流露出诗人对于生命易逝、人事无常的感慨。

“不能往一恸,名义真有负”则是说面对亲友的离去,自己无法亲自前往哀悼,只能在心中感到对他们的亏欠和不尽的悔恨。这里的“名义”,可能指的是社会上的名誉、道德规范等,而这种亏欠,是因为诗人未能履行这些社会责任。

“可能金玉骨,亦遂黄壤腐”则是说即使拥有高贵如金玉般的品格,最终也无法逃脱成为尘土的命运。这是对生命无常的一种感慨,也是对物质追求和社会地位的一种嘲讽。

“但恐已神仙,裂石终飞去”则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世、追寻精神自由的心境。诗人担心自己可能已经达到一种“神仙”的境界,即完全与世俗隔绝,而这种状态下,就算是石头也能被我所裂开,最终我也会飞向远方。这不仅是一种对肉体死亡的超越,也是一种对精神束缚的彻底解脱。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隐居生活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俗名利的淡漠,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以及对精神自由的追求。

收录诗词(2256)

张耒(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北宋时期大臣、文学家,人称宛丘先生、张右史。代表作有《少年游》、《风流子》等。《少年游》写闺情离思,那娇羞少女的情态跃然纸上,让人羡煞爱煞,那份温情美妙真是有点“浓得化不开”。著有《柯山集》、《宛邱集》。词有《柯山诗余》。列为元佑党人,数遭贬谪,晚居陈州

  • 字:文潜
  • 号:柯山
  • 籍贯: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市)
  • 生卒年:1054—1114年

相关古诗词

寓陈杂诗十首(其五)

清夜何晏晏,客眠亦复佳。

邻钟唤我觉,咽咽闻城笳。

披衣行中庭,星汉已横斜。

缺月挂西南,皎皎流清华。

莎鸡振其羽,蟋蟀旁悲嗟。

悠哉岁已秋,日月如奔车。

形式: 古风

寓陈杂诗十首(其四)

唐有元相国,实杀颜平原。

平原腹有丹,尸解神已仙。

颜公死已矣,人见如生前。

致令遗其像,委曲与人言。

相国死仓卒,秽袜塞其咽。

家门随手破,但怪椒斛千。

颜公黄尘外,风节犹凛然。

元子堕九幽,遗臭万世传。

形式: 古风

寓陈杂诗十首(其三)

朝雨如棼丝,咫尺不相辨。

俄然晨光漏,绀碧出天面。

天工易明晦,顷刻俄屡变。

今朝事大定,云物卷组练。

客有北来说,蝝生被数县。

谷穗无一粒,遗秆如立箭。

卑田成大泽,投种哀莫见。

官人懵不知,犹喜输租办。

兴怀及鳏寡,犹愧吾饱饭。

形式: 古风

寓陈杂诗十首(其二)

昔记古甲子,商灭而周兴。

如何雨此日,乃为霪雨徵。

阴阳久乖张,此事颇有凭。

岂天悔牧野,洗此漂杵腥。

旧雨水未乾,洞房苔欲青。

新雨虽霢霢,欺我墙善崩。

虚堂就夕眠,永夜楸桐声。

萧然秋气至,岂觉巾屦轻。

怜我老病者,三伏困薰蒸。

得凉且饱饭,何暇念秋成。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