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霜感

前日衣上露,今日衣上霜。

我母魂何之,膏火麋我肠。

隔棺三寸地,如在万里乡。

嚎呼不闻声,饮食空置傍。

昔时忧我寒,缝衣纫线长。

线长必絮厚,要与风霜当。

又每恐我饥,羹臛自调尝。

此身内外间,莫得顷刻忘。

举衣不忍著,举箸不下吭。

一念百感生,欲问天苍苍。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翻译

昨日衣裳还见露珠,今日却已结成霜。
母亲的灵魂去了哪里,她的爱如同膏火煎熬我心肠。
虽隔着棺木仅三寸土,感觉却像身处万里他乡。
哭喊声听不到,食物摆在身边无人食。
过去她总忧虑我寒冷,缝制衣物线儿长。
线长意味着絮厚,只为抵挡风霜严寒。
又怕我饥饿,她亲自烹饪品尝。
她的关爱无处不在,片刻不忘。
提起衣服不敢穿,拿起筷子难以下咽。
一念之间涌起百般情感,想问苍天何以如此伤痛。

注释

露:露珠。
霜:结霜。
膏火:比喻深切的思念和痛苦。
缝衣:缝制衣物。
絮:棉絮,保暖材料。
羹臛:稀粥或肉汤。
内外间:身心内外。
著:穿。
下吭:放下筷子。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的《新霜感》,通过描绘衣物从露水到结霜的变化,表达了对亡母深深的怀念和哀思。诗中以“衣上露”、“衣上霜”的物象变化,象征岁月流转和时光无情,进而引出对母亲无尽的思念。诗人感慨母亲生前对他的关怀备至,无论是缝制衣物防寒还是烹饪食物防饿,都体现出母爱的细致入微。如今母亲已逝,诗人只能隔着棺木想象她仍在千里之外的家乡,却无法再听到她的呼唤或共享饮食。诗人举衣难着,举箸无声,内心充满悲痛和无尽的疑问,向苍天发出无声的追问。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朴素,展现了诗人对母亲深切的悼念之情。

收录诗词(2914)

梅尧臣(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 籍贯:宣州宣城(今属安徽)
  • 生卒年:1002~1060

相关古诗词

椹涧昼梦

谁谓死无知,每出辄来梦。

岂其忧在途,似亦会相送。

初看不异昔,及寤始悲痛。

人间转面非,清魂殁犹共。

形式: 古风

楚童

楚童能捕鱼,乃在水边居。

手取眼不顾,情知獭未如。

鬓上浮萍草,点点绿有馀。

既挈不暇理,归来莫取渠。

形式: 古风 押[鱼]韵

睡意

少时好睡常不足,上事亲尊日拘束。

夜吟朝诵无暂休,目胔生疮臂消肉。

今踰四十无所闻,又况丧妻仍独宿。

虚堂净扫焚清香,安寝都忘世间欲。

花时啼鸟不妨喧,清暑北窗聊避燠。

叶落夜雨声满阶,雪下晓寒低压屋。

四时自得兴味佳,岂必锵金与鸣玉。

万事易厌此不厌,真可养恬无夭促。

且梦庄周化蝴蝶,焉顾仲尼讥朽木。

人事几不如梦中,休用区区走荣禄。

形式: 古风

稚子获雀雏

屋头小雀雏,气力苦未长。

乘暄学调羽,忽挂蜘蛛网。

其母不能救,啁啾空下上。

乃为人所探,不是虫丝枉。

形式: 古风 押[养]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