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皓二首(其一)

智脱暴秦网,义动英主颜。

须眉不得见,犹思见南山。

每当西去鸿,目极天际还。

马迁歌采薇,托名夷齐閒。

孰谓《紫芝曲》,能形此心閒。

鄙哉山林槁,抟也或可班。

安得六黄鹄,五老相追攀。

一笑三千古,浩荡观人寰。

形式: 古风 押[删]韵

鉴赏

这首诗是元代诗人刘因所作的《四皓二首》其一,通过描绘历史人物和自然景象,展现了诗人对古代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首句“智脱暴秦网,义动英主颜”赞颂了古代英雄智勇双全,摆脱暴政束缚,以正义感动君王之心。接着“须眉不得见,犹思见南山”表达了对英雄形象的怀念与敬仰,即使不能亲眼见到他们的风采,心中仍怀想他们所代表的崇高精神。

“每当西去鸿,目极天际还”描绘了诗人想象中,每当看到向西飞去的大雁,便望向遥远的天边,寄托着对英雄的思念与敬仰之情。接下来“马迁歌采薇,托名夷齐閒”引用司马迁《史记·伯夷列传》中的典故,借以表达对古代隐士生活的向往与赞美。

“孰谓《紫芝曲》,能形此心閒”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淡泊,认为即使是《紫芝曲》这样的音乐也无法完全表达他内心的平静与超然。最后,“鄙哉山林槁,抟也或可班”表达了对简朴山林生活的鄙视,认为真正的高尚生活应当如古人那样,追求心灵的自由与宁静。

“安得六黄鹄,五老相追攀”表达了诗人渴望与古代圣贤共游的愿望,希望能在精神上与他们交流与共鸣。“一笑三千古,浩荡观人寰”则以一句豪迈之语收尾,表明诗人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对人类社会的广阔视野,认为一笑之间便可跨越千年,洞察世间万象。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赞美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展现了诗人深邃的历史观和哲学思考,同时也体现了他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与对自然美的欣赏。

收录诗词(272)

刘因(元)

成就

不详

经历

诗人。初名骃,字梦骥。3岁识字,6岁能诗,10岁能文,落笔惊人。年刚20,才华出众,性不苟合。家贫教授生徒,皆有成就。因爱诸葛亮“静以修身”之语,题所居为“静修”。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应召入朝,为承德郎、右赞善大夫。不久借口母病辞官归。母死后居丧在家。至元二十八年,忽必烈再度遣使召为官,他以疾辞。死后追赠翰林学士、资政大夫、上护军、追封“容城郡公”,谥“文靖”。明朝,县官乡绅为建祠堂

  • 字:梦吉
  • 号:静修
  • 籍贯:雄州容城(今河北容城县)
  • 生卒年:1249~1293

相关古诗词

四皓二首(其二)

留侯在汉庭,四老在南山。

不知高祖意,但欲太子安。

一读《鸿鹄歌》,令人心胆寒。

高飞横四海,牝鸡生羽翰。

孺子诚可教,从容济时艰。

平生无遗策,此举良可叹。

出处今误我,惜哉不早还。

何必赤松子,商洛非人间。

形式: 古风

翟节妇诗

兵尘浩无际,烈女难自全。

妇人无九首,志欲不二天。

燕山翟氏女,既嫁夫防边。

一朝闻死事,健妇增慨然。

生有如此夫,早寡非所怜。

求尸白刃中,负土家山前。

事去哀益深,义尽身可捐。

无儿欲何为,所依惟黄泉。

乡邻救引决,烈日丹衷悬。

谁办节孝翁,重赋睢阳贤。

我昨过其乡,山水犹清妍。

闻风发如竹,飘萧动疏烟。

千年吟诗台,峨峨太宁巅。

为招冯太师,和我节妇篇。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吴山夜雪图

江南无寒岁,一雪今几时。

吴山岂无春,画此寒岩姿。

壮哉万里流,不废东南驰。

胸中谩长风,俯仰今古非。

谁能唱小海,为和大江词。

形式: 古风

白马篇

白马谁家子?翩翩秋隼飞。

袖中老蛟鸣,走击秦会之。

事去欲名留,自言臣姓施。

二十从军行,三十始来归。

矫首望八荒,功业无可为。

将身弭大患,报效或在兹。

岂不知非分,常恐负所期。

非干复雠怨,不为酬恩思。

伟哉八尺躯,胆志世所希。

惜此博浪气,不遇黄石师。

代天出威福,国柄谁当持?

匹夫赫斯怒,时事亦堪悲。

形式: 乐府曲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