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狗子已知无佛性,马又何曾有性来。
伯乐若来休著眼,任它骐骥混驽骀。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楼钥所作的《戏题龙眠马性图》。诗中以犬与马为喻,探讨它们是否具有佛性和本性的问题。"狗子已知无佛性"暗示即使是动物,如狗,也不被认为具备佛性的概念,这是佛教中的观点。接着,诗人提出疑问:"马又何曾有性来?"进一步质疑马是否真的有所谓的本质或特性。
"伯乐若来休著眼"引用了"伯乐相马"的典故,伯乐是善于识别良马的人,诗人在这里说如果伯乐在场,也不必过于关注马的外在表现,因为即使是骏马也可能混迹于劣马之中。这表达了诗人对识别事物本质的深刻思考,认为不应仅凭表面现象判断。
整体来看,这首诗寓言深刻,语言简洁,通过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动物形象,揭示出关于人性和识别的哲理。楼钥以轻松戏谑的方式,引导读者思考关于真伪、优劣和本质的辨识问题。
不详
张侯理窟妙无穷,雅谑于人亦有功。
渺渺江湖千万顷,未闻饿死信天公。
枕稳衾温梦乍回,閒居不怕漏声催。
天明更欲从容睡,长被孙儿恼觉来。
明月堂前玉几山,倦游双径却来还。
舅甥相与成三隐,城郭山林等是闲。
公居山外我城中,不见成疏见亦空。
要是归来当一见,待携藜杖访支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