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狂接舆歌

世谓夷齐以为溷兮,指箕子而为愚。

既采薇以饿死兮,又被发而为奴。

镆铘见弃于铅刀兮,鱼目宝于隋珠。

彼蜂蛭之隐微兮,安能语神岳而观清都。

已乎已乎,无为察察而辨璠玙与珷玞。

形式: 古风 押[虞]韵

翻译

世人认为伯夷、叔齐的行为污浊,把箕子视为愚蠢。
他们采薇菜饿死,头发散乱如奴仆。
像镆铘这样的宝剑被铅刀所遗弃,鱼眼却被误认为隋珠珍宝。
那些卑微的蜂蛭难以察觉,怎能向神山陈述或欣赏清明的仙境。
罢了罢了,不必过于明辨真伪,混淆美玉与仿冒品。

注释

夷齐:指伯夷和叔齐,古代的两位高洁之士。
溷:混乱,污浊,这里形容世人对他们的误解。
箕子:商朝贵族,因反对纣王暴政而装疯,后被赞誉为智者。
镆铘:古代名剑,象征贤才,铅刀则比喻庸碌之人。
隋珠:古代传说中的明珠,比喻珍贵之物,此处被误认为不值钱的东西。
蜂蛭:比喻微不足道的小人物。
神岳:神话中的高山,象征理想的世界。
璠玙:美玉,比喻真正的贤才。
珷玞:似玉的石头,比喻假冒的贤才。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曹勋所作的《楚狂接舆歌》,它以寓言的方式表达了对世态人情的批判和对高尚人格的推崇。诗中通过对比伯夷、叔齐的清高自守,却被误解为污浊,箕子的忠诚被视作愚笨,以及贤者如镆铘被庸才忽视,珍珠般的才华被鱼目混珠的现象,揭示了社会对真正贤德的忽视和误解。

诗人借“蜂蛭”比喻那些隐藏在暗处的小人,他们无法理解真正的贤德,也无法欣赏像“神岳”、“清都”那样的崇高境界。最后,诗人发出感慨:“已乎已乎,无为察察而辨璠玙与珷玞”,意思是说,不必过于苛求明辨,因为世间往往混淆美玉与石子,真正的价值可能不被世俗所认同。

这首诗语言含蓄,寓意深远,体现了曹勋作为南宋词人的独特见解和人文关怀。

收录诗词(1494)

曹勋(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字世绩。宣和五年(1123),以荫补承信郎,特命赴进士廷试,赐甲科。靖康元年(1126),与宋徽宗一起被金兵押解北上,受徽宗半臂绢书,自燕山逃归。建炎元年(1127)秋,至南京(今河南商丘)向宋高宗上御衣书,请求召募敢死之士,由海路北上营救徽宗。当权者不听,被黜。绍兴十一年(1141),宋金和议成,充报谢副使出使金国,劝金人归还徽宗灵柩。十四年、二十九年又两次使金。孝宗朝拜太尉。著有《松隐文集》、《北狩见闻录》等。他的诗比较平庸,但有几首使金诗颇值得注意

  • 号:松隐
  • 籍贯:颍昌阳翟(今河南禹县)
  • 生卒年:1098—1174

相关古诗词

楚语为屈平作

瞻荆颍兮盘盘,悲淮流兮潺湲。

彼何人兮独安,此何人兮独难。

悼哲人之不反兮,抗灵辔于江干。

形式: 古风

殿帅生日

薰风拂拂下槐庭,师帅膺时奠四溟。

代北家声今嗣业,淮南草木亦知名。

阵前铁马三军勇,肘后金丹九转成。

立国宗臣宜寿考,阴功篆玉定长生。

形式: 七言律诗

锦石捣流黄

秋风清,秋月明,征人思妇难为情。

难为情,蟋蟀远壁鸣寒声,霜砧皓腕愁不胜。

愁不胜,愁不可剪衣可成,梦君先到黄龙庭。

形式: 古风

碧玉歌

南山有桂树,上与浮云齐。

上巢双鸳鸯,下合连理枝。

不夭亦不伤,千载当若斯。

形式: 古风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