瀛台和高东井韵

人言窟头穴地来,子囚厥父天击雷。

谁参燕军冯老子,小喜肩比真舆台。

何时册子亦解读,田夫牧竖教一隈。

孔子同寿共夸说,吟诗台尚河间开。

我行过此问往迹,不见茂树惟枯荄。

绝响克死所事说,徒生见臣于人才。

咄哉景城何其辱,一夫阅历九主回。

想其进身由宦者,巡官文学初淹该。

荐之河东掌书记,眇龙颔首低以徊。

遂直学士卧刍束,戒体不毁美女胎。

群帝崩崩我相独,宛然石戴土曰嵬。

事晋事汉等闲事,痴顽绝倒天不菑。

佛救不得皇帝救,羓喜而北斯言阶。

世宗真龙压旻卵,不谏忽谏当浮杯。

阶下作得山定否,其言不验鸣知哀。

七十三死长乐叙,谓无廉耻欧阳咍。

四姓及契丹所得,阶勋官爵嗟荣哉。

子弟臣司长夫父,以国居贾何多财。

閒出所有赒乡里,鬻此土阜千秋苔。

独不堪赋君子寿,南山之苔北山莱。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朱筠的作品《瀛台和高东井韵》。诗中,作者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瀛台的历史变迁和人物故事,表达了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感慨。诗中提到的“窟头穴地”、“燕军冯老子”、“田夫牧竖”等典故,暗示了历史上的宫廷斗争和权谋。诗人对孔子、景城等人的评价,既有敬仰也有讽刺,反映出对历史人物复杂的情感态度。最后,诗人感叹瀛台的荒凉与变迁,以及对昔日荣华的追忆,流露出一种历史沧桑感。

整首诗语言凝练,寓言性强,通过对瀛台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历史兴衰的深刻思考。朱筠作为清代学者,其诗词往往富含哲理,这首诗也不例外,体现了他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收录诗词(41)

朱筠(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三归台

半壁出东阿,三归瞻道右。

管实食采斯,县更旧城有。

台倾但余碑,代古莫问叟。

眷彼仲父烈,不仅桓公友。

从纠尝射钩,及堂始脱杻。

初荐由鲍子,卒用类犯舅。

沐进重再三,坐问召可否。

生民四乡恒,国谷二分阜。

制用三耕畜,经邦六职受。

以礼乃得怀,示信在不苟。

柯盟怒拔剑,葵会责缩酒。

君虽赐一级,臣敢越二守。

遂极九合盛,用佐五霸首。

閒有遗书存,颇为史公取。

山高义惟峻,地员文更糅。廉耻天维张,??土?剖。

博与郑侨竞,艺略姬公负。

异物委蛇识,荒说云亭叩。

余憾朱楹侈,微遭白水咎,此亦龙服鱼,非比石袭琇。

惜死留寺刁,悔生纵朝妇。

虽然补石画,终是相木偶。

才大风表海,器小吉盈缶。

乐生书燕国,葛公吟叹亩。

遥遥名则齐,落落人不朽。

天下如有意,古来几得手。

三归传《论语》,群山此奔走。

晏俭不如己,蹠筑乌能久。

偶过一台下,发论千秋后。

形式: 古风 押[有]韵

由定远上岱山铺宿滁之大柳树驿

大横山界县东南,兹山正南亦其尾。

妄名以岱拟东岳,撼山之宗笑尔蚁。

童童草荒顶积潦,蕨无一掬况复䔇。

今秋五阅月不雨,著足嚣尘扇长颹。

环滁皆山南人矜,此居北方亦太菲。

上上十里古禅林,舆屩磨沙夫自唏。

禅林傍墩曰仙居,石不解触云叆叇。

下哉聊舍大柳树,树忽飘零人去伟。

五代用武艺祖来,擒将滁门摧巨虺。

水何清清山徒高,欧阳之谈吁僾俙。

于今平世客偶过,驿馆几陈滑书棐。

寒风一之日觱发,深夜逼人赋山鬼。

此间且苦旱无衣,岁何以卒腓百卉。

去险即平境则殊,人孑我余得又几。

馆虽不张幕与帷,吾能饮乎醉乐岂。

形式: 古风

出太平上南门

溪南横渡采虹坊,三月南州春有光。

孤鹜平飞鸭水绿,远林低衬菜花黄。

瑞麻石响迟洪氏,怀衮楼虚对谢郎。

小别城门略惆怅,诸生一揖总难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柳山

隐士名全逸,兹峰以姓名。

客从石壁出,滩到柳山平。

草蝈叫阴切,厓花香晚清。

今宵山水县,月望望分明。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