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名为《愿借》,出自清代诗人姚燮之手。姚燮以描绘细腻情感与社会现象见长,此诗则表达了对文学创作中纷繁复杂、相互抵触现象的感慨。
诗中开篇“世无扬子云,石椁秘奇文”,借古喻今,以汉代著名文学家扬雄为例,暗示在当今时代,虽无如扬雄般才华横溢的文人,但仍有埋藏于石棺中的奇文未被发现,寓意着文学创作的潜力与未知性。
接着,“土隙愁孤蚓,庭隅鬨暗蚊”两句,运用生动的自然景象,以蚯蚓和蚊虫的生存状态来隐喻文学创作环境的艰难与孤独。蚯蚓在泥土中挣扎,蚊虫在暗处嗡嗡作响,形象地描绘了文人在创作过程中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群言相抵触,六义已纠纷”则揭示了文学创作中意见分歧、理论冲突的现实。群言即众说纷纭,六义指古代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或体裁,此处暗指文学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与混乱。
最后,“愿借咸阳火,都将笔砚焚”表达了诗人对于清除文学创作中杂乱无章、互相抵触现象的渴望。咸阳火,典出秦始皇焚书坑儒之事,这里借以象征彻底革新、净化文学环境的决心。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与深邃的思考,展现了姚燮对于文学创作现状的深刻洞察与强烈愿望,既有对传统文学精神的致敬,也蕴含着对现代文学发展的反思与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