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栗里

陶令罢官后,西畴黍正滋。

至今栗里上,犹见柳条垂。

山气佳如旧,居邻问不知。

谁能邂逅饮,一醉写心期。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陶渊明辞官归隐后的生活场景,充满了田园诗意与淡泊宁静的氛围。首句“陶令罢官后”,直接点出主人公是东晋时期的著名诗人陶渊明,他因不满官场黑暗而辞官归隐。接着,“西畴黍正滋”描绘了归隐后的田园生活,黍米正在生长,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这种对自然的亲近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体现了陶渊明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自由的精神。

“至今栗里上,犹见柳条垂”两句,通过时间的跨度,强调了这种生活方式的延续性。即使在陶渊明去世后,他的故居栗里依然保持着往日的风貌,柳条依旧轻垂,仿佛在诉说着主人的故事。这里运用了时空交错的手法,增强了诗歌的意境美和历史感。

“山气佳如旧,居邻问不知”则进一步描绘了环境的美好与和谐。山间的空气依然清新宜人,与归隐前无异,但似乎连邻居都未曾察觉到主人的变化。这种微妙的对比,既是对自然环境的赞美,也是对归隐生活的一种隐喻,暗示了陶渊明与世隔绝、超然物外的心境。

最后,“谁能邂逅饮,一醉写心期”表达了诗人对于知音难遇的感慨。在这样的环境中,或许只有在偶然的相遇中,才能找到能够理解自己心境的人,共享一醉,表达内心的愿望和期待。这不仅是对陶渊明个人情感的抒发,也反映了古代文人对于友情、知己的渴望以及对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陶渊明归隐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其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境界,同时也传达了对自然美景、和谐人际关系的向往,以及对知音难遇的感慨,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收录诗词(732)

罗洪先(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明代学者,杰出的地理制图学家。一生奋发于地理学等科学的研究,“考图观史“,发现当时地图多疏密失准、远近错误,于是亲自外出调查收集资料,准备重新编一内容丰富、地理位置准确的地图,以计里画方之法,创立地图符号图例,绘成《广舆图》。创编成地图集形式,不仅继承了朱思本制图法,还加以发展,使地图更为科学实用。堪称与墨卡托同时代的东方最伟大的地图学家

  • 字:达夫
  • 号:念庵
  • 籍贯:江西吉安府吉水黄橙溪(今吉水县谷村)
  • 生卒年:1504-1564

相关古诗词

东林寺

因寻陶令迹,偶过远公庐。

钟后空归处,溪边一啸馀。

石如人听法,水向佛成渠。

荤酒非吾好,宁缘戒律除。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鱼]韵

与日者

少年矜壮志,垂老竟无成。

身病疑增骨,人逢但识声。

买山今已遂,种菊晚初荣。

自达穷通理,何劳问许生。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与相者

壮年甘勇退,不得问麻衣。

隐卜閒情少,寻仙旧念非。

试看形已槁,岂是遁能肥。

莫讶壶丘子,今来示杜机。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微]韵

自佛手岩入慈云寺

结茅应未久,初地暂相寻。

偶诵莲花偈,因怜祗树深。

岭南垂佛手,岩石对禅心。

莫作伽陵鸟,终朝学梵音。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