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削竹名何器,年来试用频。
揩摩长在手,痛痒不求人。
刻画儿童掌,追随老病身。
渭川淇澳际,托分久相亲。
这首诗名为《竹搔背(其二)》,是元末明初诗人蓝仁所作。诗中以竹器为题,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日常用品——竹制的搔背工具。"削竹名何器"开篇,点出这种器具是由竹子削制而成,但并未直接说明是什么,引发读者的好奇。接着,诗人强调了它的频繁使用,"年来试用频",表明它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性。
"揩摩长在手"进一步描绘了人们与竹器的亲密接触,无论何时何地,它都伴随着主人的手,成为不可或缺的陪伴。"痛痒不求人"则暗示了这个竹器在缓解身体不适时的得力作用,如同贴心的朋友,无需外求他人帮助。
"刻画儿童掌,追随老病身"两句,将竹器的使用范围扩大到各个年龄段,无论是儿童嬉戏还是老人病痛,它始终如影随形。最后,诗人以"渭川淇澳际,托分久相亲"收尾,将竹器比喻为在渭水和淇水交汇的地方,象征着长久的陪伴和深厚的情感纽带。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竹搔背这一寻常物件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情感价值,体现了元末明初文人对日常生活的关注和对物我关系的深刻理解。
不详
自号蓝山拙者,与弟蓝智同均为元末明初诗人。二蓝早年跟随福州名儒林泉生学《春秋》,又跟武夷山隐士杜本学《诗经》,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的风格,后人评价他们的诗风类似盛唐,兼有中晚唐诗人优点,既学唐人,又不失自己的个性。不事科举,一意为诗,“杖履遍武夷”,傲啸山林,过着闲适的田园生活。后辟武夷书院山长,迁邵武尉,不赴。明初内附,例徙濠梁,数月放归,自此隐于闾里
青牛去不返,黄鹤已难追。
独羡持初志,长斋似旧时。
洞天寻伴侣,丹火慕真师。
他日缑山顶,家人待一辞。
苦节从人笑,端居拙自谋。
奸邪频得志,忠信动成仇。
世故只如此,吾生行已休。
少来不解饮,老去付乾愁。
谗言投毒药,非罪触严刑。
万里边沙白,孤魂暮草青。
倚门空怅望,主器尚零丁。
天道关人事,谁分渭与泾。
郭外茅亭小,门前涧水清。
诸生时问字,野老尽知名。
移竹须春雨,看山待晚晴。
年来疏懒甚,著述苦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