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郭外茅亭小,门前涧水清。
诸生时问字,野老尽知名。
移竹须春雨,看山待晚晴。
年来疏懒甚,著述苦无成。
这首元末明初诗人蓝仁的《蓝涧杂诗五首(其一)》描绘了一幅宁静而闲适的乡村生活画面。首句“郭外茅亭小”,点出地点在郊外简陋的小茅亭,环境清幽。次句“门前涧水清”进一步渲染了周边的自然景色,流水清澈见底,增添了诗意。
“诸生时问字”写的是读书人时常前来请教,体现了作者在当地的知识渊博和受到尊敬。而“野老尽知名”则反映出作者与乡邻关系融洽,连田野里的老人都熟知他的名字。这两句展现了作者的学者风范和社区影响力。
“移竹须春雨,看山待晚晴”两句富有生活情趣,诗人期待在春雨后移栽竹子,享受观赏山水的美好时光,显示出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细腻感受。
最后两句“年来疏懒甚,著述苦无成”流露出诗人近年来心境的变化,感叹自己年事已高,尽管内心仍有著述的愿望,但因身体或心态的原因,未能有所成就,透露出一丝淡淡的遗憾和自嘲。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清新淡雅的语言,展现了作者的田园生活和人生感慨,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哲理韵味。
不详
自号蓝山拙者,与弟蓝智同均为元末明初诗人。二蓝早年跟随福州名儒林泉生学《春秋》,又跟武夷山隐士杜本学《诗经》,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的风格,后人评价他们的诗风类似盛唐,兼有中晚唐诗人优点,既学唐人,又不失自己的个性。不事科举,一意为诗,“杖履遍武夷”,傲啸山林,过着闲适的田园生活。后辟武夷书院山长,迁邵武尉,不赴。明初内附,例徙濠梁,数月放归,自此隐于闾里
碧草云连屋,黄山暮入帘。
养生思橘井,曝背恋茅檐。
雪为观书积,泉因洗药添。
懒从閒转甚,贫与病相兼。
藓径沿溪滑,柴门倚树欹。
看云行自远,卧雪起常迟。
白日磋跎过,玄经寂寞为。
不才甘在野,非是傲明时。
寂寞扬雄宅,荒芜董子园。
生涯谋转拙,儒术道空存。
野竹钞书尽,清池洗墨浑。
唯应门外水,花发似桃源。
避人常独卧,借地遂幽居。
多病勤栽药,无言懒著书。
山光兼落日,竹色共寒蔬。
故旧如相遇,休嗔礼法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