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题张光禄荣佚堂

疏氏昔二傅,张氏今两卿。

相去千馀载,能与同令名。

亦尝更侍从,况有冰玉清。

世怀山东业,力制河北兵。

云烟忽起晦,日月不得明。

白首无所为,脱身吴楚城。

七十还印绶,不以名教轻。

葺堂读旧书,时出郊郭行。

水边观游鱼,树底爱啼莺。

适逢野老语,复问农人耕。

纷纷世上士,车马无此情。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翻译

疏氏过去有两位名臣,张氏如今有两位高官。
他们相隔千年,但都能享有相同的美名。
他们也曾侍奉君王,品德如冰似玉般清明。
世人怀念他们的功业,他们在北方平定了叛乱。
风云突变,光明被遮蔽,日月不再明亮。
年华老去,无所作为,他离开京城去了吴楚之地。
虽已七旬,仍归还官印,不轻视名誉和教化。
他在家中修缮厅堂,阅读旧书,时常外出郊游。
在水边欣赏游鱼,树下聆听鸟鸣。
偶遇乡间老人交谈,又询问农夫耕作之事。
世间那些忙碌的士人,没有这样的闲情逸致。

注释

疏氏:古代姓氏。
昔:从前。
二傅:两位有名望的辅佐者。
张氏:古代姓氏。
两卿:两位高级官员。
千馀载:一千多年。
令名:美好的名声。
侍从:侍奉君主。
冰玉清:比喻人的品行高洁。
山东:指崤山以东地区。
河北:泛指黄河以北地区。
云烟:比喻战乱或变故。
晦:阴暗不明。
脱身:离开。
印绶:古代官员的象征物。
名教:名誉和教育。
葺堂:修缮房屋。
郊郭:城郊。
游鱼:游动的鱼。
啼莺:啼叫的黄莺。
野老:乡村老人。
农人耕:农民耕作。
纷纷:众多。
车马:代指权贵出行。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的《寄题张光禄荣佚堂》,通过对张氏家族的赞美,表达了对张光禄退隐生活的欣赏和对其高尚品格的敬仰。首句“疏氏昔二傅,张氏今两卿”追溯了张氏家族的显赫历史,接着“相去千馀载,能与同令名”强调了家族传承的美德。诗人称赞张光禄曾担任侍从,品性如冰玉般清廉。

“世怀山东业,力制河北兵”暗指张氏在历史上曾有军事才能,但如今却选择归隐,享受闲适生活。“云烟忽起晦,日月不得明”象征着世事变迁,隐喻政治风云的变幻莫测。然而,张光禄“白首无所为,脱身吴楚城”,在晚年选择远离纷扰,回归自然。

“七十还印绶,不以名教轻”赞扬他即使到了老年,仍不轻视名誉和教化,表现出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接下来的诗句描绘了张光禄的田园生活,如读书、漫步郊外,欣赏鱼跃鸟鸣,与农夫交谈,展现出一种淳朴而宁静的生活态度。

最后,诗人通过对比“纷纷世上士,车马无此情”来表达对张光禄这种超然物外、亲近自然的隐逸生活的赞赏,认为这是世俗仕宦之人所缺乏的。整首诗语言简洁,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高尚人格的推崇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收录诗词(2914)

梅尧臣(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 籍贯:宣州宣城(今属安徽)
  • 生卒年:1002~1060

相关古诗词

寄题抚州戴秀才息心亭

苍苍开幽林,峰岭日相对。

云归垂衣缨,泉落响环佩。

仕宦虽有负,耳目得以贷。

俯仰宇宙中,晏然维进退。

形式: 古风 押[队]韵

寄题时上人碧云堂

望望佳人来,未来云已暮。

当时千里恨,不独看云故。

何此启虚堂,定知吟秀句。

还会古人心,古人非特赋。

形式: 古风 押[遇]韵

寄题杨敏叔虢州吏隐亭

贤哉虢略君,守虢事颇简。

有亭后园中,登览早至晚。

了了松柏关,气象入醉眼。

花草发琐细,禽鸟啼睍睆。

竟日人不来,亦莫去杯盏。

形式: 古风

寄题沈比部江州齐云楼

远目不高不可极,朱楼要与浮云齐。

江流万古平泱莽,山雨一过寒凄迷。

贾客樯下望吹笛,渔郎浦前看断霓。

佽飞射蛟水花伏,高士种柳烟条低。

群雁有时至自北,洪潮到此不更西。

君家隐侯有八咏,风雅未尽留人题。

形式: 古风 押[齐]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