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故游经绣陌,初地入松扉。
可那看花伴,年年渐觉稀。
一钟收宿雨,双树带余晖。
若问龙池劫,谁能不醉归。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再次参加庚子岁海印寺的同年会时所见的景象与内心的感受。首句“故游经绣陌”,诗人回忆起往昔在绣花小径上漫步的情景,表达了对过往时光的怀念。接着,“初地入松扉”一句,暗示着这次聚会的地点,松木门扉映衬出一种庄重而清新的氛围。
“可那看花伴,年年渐觉稀”,诗人感叹于岁月流逝,曾经一同赏花的朋友越来越少,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和对时光易逝的感慨。这种情感的表达,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细腻与深情。
下半部分,“一钟收宿雨,双树带余晖”描绘了聚会时的自然环境,雨后的宁静与夕阳的余晖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和谐而宁静的氛围。这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也反映了他对当下聚会场景的珍惜。
最后,“若问龙池劫,谁能不醉归”一句,以龙池劫为喻,表达了聚会的欢乐与满足感。即使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人们也能在这样的欢聚中找到心灵的慰藉,仿佛所有的烦恼都能在这一刻烟消云散,让人不禁沉浸其中,不愿离去。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以及对当下聚会的珍惜与满足,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不详
一字义修。汉族。明代儒学大师、军事家、散文家,抗倭英雄。正德二年十月初五出生在常州(武进)城内青果巷易书堂官宦之家。嘉靖八年(1529)会试第一,官翰林编修,后调兵部主事。当时倭寇屡犯沿海,以兵部郎中督师浙江,曾亲率兵船于崇明破倭寇于海上。升右佥都御史,巡抚凤阳,1560年四月丙申(初一)日(4月25日)至通州(今南通)去世。崇祯时追谥襄文。学者称"荆川先生"
梵宫邻帝苑,长此集儒绅。
槛外诸天界,尊前四海人。
星霜别后鬓,花月向来春。
且共摅筹策,云台早致身。
昔抗万言疏,还归四壁居。
谊才应共惜,黯戆更无如。
顾尔犹岩壑,惭予滥石渠。
圣明思直谏,早晚下征书。
君本儒家子,新诗更出奇。
自宜金马署,暂拜爽鸠司。
海国数鱼稻,桑田赋茧丝。
南州饶土物,勉尔一无私。
五马去䟃?,孤城积水含。地收蚶蛤税,人与龙蛇参。
夷贡珠频入,仙书穴可探。
清贫君已惯,海味不须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