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莺曲

条风淡荡春将半,倚栏忽听莺声乱。

隔竹绵蛮别样啼,绕林睍睆相呼唤。

相唤相呼不住声,声声偏动冶游情。

王孙载酒青楼醉,美女寻芳紫陌行。

青楼紫陌春风遍,一种娇声千万变。

彷佛秦筝出谷闻,依稀羌笛随风啭。

秦筝羌笛韵悠扬,几处欢娱几断肠。

闺中少妇悲征戍,路上行人忆故乡。

故乡渺何许,莺声何太苦。

征戍隔辽阳,闻莺空自伤。

莺来莺去自年年,听此啼声倍可怜。

百年愁鬓声中改,九十春光舌上迁。

莫叹韶华如转毂,爱莺且赋听莺曲。

但得长闻柳外声,何辞频进杯中醁。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听莺曲》由明代诗人徐熥所作,描绘了春天里莺鸟鸣叫的生动场景,以及它对不同人群情感的影响。

首句“条风淡荡春将半”,以轻柔的春风预示着春天的一半时光已经过去,营造出一种淡淡的春意氛围。接着,“倚栏忽听莺声乱”一句,通过主人公倚靠栏杆时突然听到的莺鸟叫声,引出了莺鸟的主体形象。

接下来的几句,诗人细腻地描写了莺鸟的啼鸣,既有隔着竹林的绵蛮之音,又有绕林间的睍睆呼唤,展现了莺鸟啼声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这些声音不仅触动了游人的欢愉之情,也引发了王孙载酒、美女寻芳的景象,描绘了一幅春日游赏的热闹画面。

随后,诗人巧妙地将自然界的莺声与人类的情感联系起来,通过秦筝和羌笛的比喻,进一步深化了莺声对人们情感的影响。无论是秦筝的悠扬还是羌笛的婉转,都与莺声交织在一起,激发了不同人物的复杂情绪——从青楼的欢宴到紫陌的寻芳,再到闺中少妇的忧愁和路上行人的思乡之情。

最后,诗人以“故乡渺何许,莺声何太苦”收尾,将对故乡的思念与莺声的哀怨相结合,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怀念。同时,通过“征戍隔辽阳,闻莺空自伤”的诗句,点明了战争与离散的主题,增加了诗歌的深度和情感的层次。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莺鸟啼声在不同情境下的情感投射,既描绘了自然之美,又触及了人性之深,是一首富有感染力和深刻内涵的佳作。

收录诗词(1649)

徐熥(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送远曲

津亭下叶纷如雨,客子远游何处所。

悠悠一别无还期,相对悲啼不能语。

此去山中经几万,劝君惟有加餐饭。

须臾分手各东西,犹听前林征马嘶。

形式: 古风

别离曲

丝缰白马黄金勒,仆御门前苦促逼。

叮咛握手暂踌蹰,欲住须臾竟不得。

心知此别无还期,犹问君归是几时。

心知此别书难寄,犹问征鸿何日至。

为君整辔君上鞍,频频勒马回头看。

无情马足如飞电,路转桥回君不见。

归来妆阁双泪垂,此身误嫁游侠儿。

形式: 古风

寄衣曲

流黄机上鸳鸯锦,明灭疏灯照孤枕。

空闺冷月自娟娟,绝塞金风何凛凛。

起视明河漏已残,沙场遥望路漫漫。

罗帏锦帐人何在,毳幕毡裘地更寒。

手剔残灯取刀尺,制得征衣寄征客。

去年寄去无回音,此日无由识宽窄。

宽窄如今未可知,几回欲剪又迟疑。

金刀未下肠先断,弱线初缝泪自垂。

泪垂点点俱成血,污在征衣不能灭。

殷勤为拭衣上痕,恐令孤客添愁绝。

掩泪裁衣远寄将,妾身不及此衣裳。

衣裳犹得亲君体,贱妾空居天一方。

形式: 古风

汲井曲

银床斜压梧桐井,牵动残丝五色绠。

臂捲罗绡宝钏高,波凝玉乳金瓶冷。

沈沈鸭绿浸鸦黄,辘轳一声愁断肠。

碎光摇动阑干湿,草根滴露阴蛩泣。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