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

阳复寒根,气回枯杆。前村昨夜梅初绽。

谁言造化没偏颇,半开何独南枝暖。

素艳幽轻,清香远散。雪中岂恨和羹晚。

不知何处误东君,至今不使春拘管。

形式: 词牌: 踏莎行

鉴赏

这首诗是南宋时期文学家张焘的作品,名为《踏莎行》。诗中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和梅花的独特气质,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界中生机与不平等现象的思考。

“阳复寒根,气回枯杆。”开篇便以生动的笔触勾勒出冬去春来的转折时刻,阳光重新温暖大地,而气息回归到曾经干枯的枝条上。这里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展现了季节更迭中生命力与温度的交替。

“前村昨夜梅初绽。”诗人随后将视角转向前村,描述了一场春夜之后初绽的梅花。这不仅是对美景的描绘,也暗示了梅花在春天其他植物尚未觉醒时独自盛放的孤傲。

“谁言造化没偏颇,半开何独南枝暖。”诗人质疑了自然界中生长的公平性,为什么只有某些部分(比喻为“南枝”)会在寒冷之中保持温暖和生命力。这里表达了一种对命运不平等的感慨,同时也赞美了梅花的独特。

“素艳幽轻,清香远散。”接下来是对梅花外形与气味的细腻描绘,“素艳”指的是梅花的纯洁而不失艳丽,“幽轻”则强调其雅致脱俗,而“清香远散”则是对梅花香气的赞美,既有距离感又传达了它的清新。

“雪中岂恨和羹晚。”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于时光流逝的无奈与哀愁。梅花在雪中的孤独,也许是对自己生命短暂的感慨,或是对岁月易逝的叹息。

“不知何处误东君,至今不使春拘管。”最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人物或某种理想的怀念与遗憾。这里的“东君”有可能指的是春天,或是象征性的某个人物,而“春拘管”则是一种限制春天自由生长的比喻,暗示了对过去失去机会的悔恨。

总体来说,这首《踏莎行》不仅描绘了梅花与春天的美景,更通过诗人的内心独白,抒发了对于生命、时间和自然公平性的深刻感悟。

收录诗词(4)

张焘(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题惠山寺

九山朝暮云,摇落少游坟。

野蔓碑全没,晴庵磬亦闻。

洞偏泉路细,松折鹤巢分。

高视太湖近,雪涛鸥起群。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文]韵

十咏图(其九)送丁逊秀才赴举

鹏去天池凤翼随,风云高处约先飞。

青袍赐宴出关近,带取琼林春色归。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微]韵

十咏图(其一)太守马大卿会六老于南园

贤侯美化行南国,华发欣欣奉宴娱。

政绩已闻同水薤,恩辉遂喜及桑榆。

休言身外荣名好,但恐人间此会无。

他日定知传好事,丹青宁羡洛中图。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虞]韵

十咏图(其六)归燕

社燕秋归何处乡,群雏齐老稻青黄。

犹能时暂栖庭树,渐觉稀疏度苑墙。

已任风庭下帘幕,却随烟艇过潇湘。

前春认得安巢所,应免差池拣杏梁。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