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夕无月

满城灯市荡春烟,宝月沉沉隔海天。

看到六鳌仙有泪,神山沦没已三年。

三年此夕月无光,明月多应在故乡。

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

鲲洋梦断夜潮寒,佳节偏怜见月难。

十二楼台春寂寂,满身花露倚栏杆。

倚栏痴待月华来,万斛春愁酒一杯。

恨煞蛮云遮隔住,东风无力为吹开。

蛮云黯黯海天昏,冷对春灯忆梦痕。

今月纵明输古月,更无人说夺昆崙。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元夕无月》由清朝诗人丘逢甲所作,描绘了元宵佳节无月的凄凉景象,充满了深沉的情感与哲思。

首句“满城灯市荡春烟”,描绘了元宵节时满城灯火璀璨,烟雾缭绕的热闹场景,与后文的无月形成鲜明对比。接着“宝月沉沉隔海天”一句,将视线拉远,暗示了月亮被海天遮挡,无法显现,营造了一种空灵而哀伤的氛围。

“看到六鳌仙有泪,神山沦没已三年”两句,运用神话传说中的六鳌和神山,表达了对美好事物逝去的感慨,以及对时光流逝、世事变迁的无奈。接下来“三年此夕月无光,明月多应在故乡”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将个人的哀愁与对家乡的思念交织在一起,流露出淡淡的乡愁。

“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两句,展现了诗人想要追寻光明与希望的决心,即使在梦中也要跨越大海,寻找那轮明月。这不仅是一种对现实困境的逃避,也是对理想与希望的执着追求。

“鲲洋梦断夜潮寒,佳节偏怜见月难”两句,描述了梦境破碎后的失落与寒冷,以及在佳节之夜难以见到明月的遗憾,进一步强化了主题。

“十二楼台春寂寂,满身花露倚栏杆”描绘了诗人独自倚靠在栏杆上,周围是寂静的楼台和沾湿的花瓣,形象地表现了内心的孤独与哀愁。

“倚栏痴待月华来,万斛春愁酒一杯”表达了诗人等待月光的渴望,以及借酒浇愁的情景,体现了面对困境时的无奈与挣扎。

最后,“恨煞蛮云遮隔住,东风无力为吹开”表达了对阻碍光明与希望的蛮云的愤怒,以及对东风无力改变现状的感慨,揭示了诗人的深层忧虑与不平。

“蛮云黯黯海天昏,冷对春灯忆梦痕”描绘了环境的阴暗与内心的孤寂,通过回忆梦境中的温暖与光明,反衬出现实的冷酷与悲哀。

“今月纵明输古月,更无人说夺昆仑”以月之明暗对比,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当前困境的无奈,同时也暗示了对未来的期待与希望。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寓意,展现了诗人对个人命运、时代变迁以及对美好事物逝去的感慨,以及在困境中对光明与希望的不懈追求。

收录诗词(1810)

丘逢甲(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字吉甫,、仲阏、华严子,别署海东遗民、、仓海君。辛亥革命后以仓海为名。祖籍嘉应镇平(今广东蕉岭)。同治三年(1864年)生于台湾彰化,光绪十四年(1887年)中举人,光绪十五年登进士(1889年),授任工部主事。但无意在京做官返回台湾,到台湾台中衡文书院担任主讲,后又于台湾的台南和嘉义教育新学

  • 字:仙根
  • 号:蛰庵
  • 籍贯:南武山
  • 生卒年:1864年~1912年

相关古诗词

东山感秋词次康步崖中翰题壁韵

痛哭秋风又一年,觚棱梦落练江天。

拾遗冷作诸侯客,袍笏空山拜杜鹃。

天涯心逐白云飞,瑟瑟秋芦点客衣。

回首大宛山上月,更无缄札问当归。

斜日江声走急滩,残棋别墅局方难。

后堂那有閒丝竹,陶写东山老谢安。

寒蛟海上趁人来,漠漠秋尘扫不开。

满目桑田清浅水,五云楼阁失蓬莱。

形式: 古风

论诗次铁庐韵

元音从古本天生,何事时流务竞争。

诗世界中几雄国,惜无人起与连衡。

迩来诗界唱革命,谁果独尊吾未逢。

流尽玄黄笔头血,茫茫词海战群龙。

新筑诗中大舞台,侏儒几辈剧堪哀。

即今开幕推神手,要选人天绝代才。

台上风云发浩歌,不须猛士再搜罗。

拔山妄费重瞳力,夜半虞兮唱奈何。

北派南宗各自誇,可能流响脱淫哇。

诗中果有真王在,四海何妨共一家。

彼此纷纷说界疆,谁知世有大文章。

中天北斗都无定,浮海观星上大郎。

芭蕉雪里供摹写,绝妙能诗王右丞。

米雨欧风作吟料,岂同隆古事无徵。

四海横流未定居,千村万落废犁锄。

荆州失后吟梁父,空忆南阳旧草庐。

展卷重吟民主篇,海山东望独悽然。

英雄成败凭人论,赢得诗中自纪年。

四海都知有蛰庵,重开诗史作雄谈。

大禽大兽今何世,目极全球战正酣。

形式: 古风

台阳八景

试上高楼倚画栏,半空积素布晴峦。

谁知海岛三秋雪,绝胜峨嵋六月寒。

自有清光摇棨戟,翻拟馀冷沁冰纨。

北来羁客乡思切,时向炎天矫首看。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元宵菊

曾记重阳冒雨开,更添颜色送春来。

容当寒夜神偏远,节届灯宵火似堆。

兴尽三冬浇色翠,诗成七字畏花催。

醉闻玉漏敲更急,还作杯筹击鼓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