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初还潭州题王氏瑞竹图

王君手持瑞竹图,要我作诗仍自书。

我书不悭诗亦易,政坐此君难位置。

我欲摇毫写作双竹吟,却教数节一干非商参。

我欲援琴抚作孤竹曲,又见二妙同升异茕独。

卜子夏,子可为我讴,一桴二米秬黍秋。

清人一韔攒双矛,肥泉同本末异流。

观射父,子可为我释,一少二多何卦策。

以奇承耦震初爻,以耦承奇兑三索。

我为二人书此言,请君持归君家看。

展卷一问青琅玕,是易是诗然不然。

形式: 古风

翻译

王先生手持一幅吉祥的竹图,要求我作诗并且亲自书写。
我虽然不吝啬诗篇,但创作起来对这幅画的意境难以完全捕捉,因为画中的竹子难以定位。
我打算挥毫写出两株竹子的诗篇,却又发现它们的形态并非商参相配。
我想弹琴演绎孤独的竹曲,却发现画中两根竹子各自独立,没有呼应。
卜子夏,你可以帮我唱出这诗的意境,秋天的秬黍和二矛象征着丰收与守护。
清人持有一把弓,双矛如同泉水源头,尽管同根,却流向不同。
观射父,你能帮我解读卦象吗?一少二多对应的是什么策略呢?
初爻的奇数与兑卦的偶数相接,三索则象征着兑卦的第三爻。
我为你们两人写下这些诗句,希望你带回家仔细品读。
打开画卷,你若问我这是诗还是易经,答案可能并不明显。

注释

王君:王先生。
瑞竹图:吉祥的竹图。
不悭:不吝啬。
位置:竹子的意境。
双竹吟:两株竹子的诗篇。
商参:古代星宿名,象征配合。
孤竹曲:孤独的竹曲。
二妙:两根竹子。
茕独:独立。
卜子夏:虚构人物,代指能唱者。
讴:歌唱。
一桴二米秬黍秋:象征丰收与守护。
清人:清高的人。
攒双矛:持双矛。
肥泉:源泉。
本末异流:源头不同。
观射父:观卦象。
卦策:占卜策略。
初爻:卦象的第一爻。
兑三索:兑卦的第三爻。
琅玕:美玉。
然不然:不确定。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项安世的作品《十月初还潭州题王氏瑞竹图》。诗人王君手持一幅瑞竹图,请项安世为其作诗并题字。项安世表示愿意作诗,但觉得难以找到合适的诗句来描绘这幅画中的竹子,因为它们形态各异,难以定位。他尝试以“双竹吟”和“孤竹曲”为灵感,却发现每根竹子都有其独特之处,难以简单概括。

接着,诗人运用了古代典故,如卜子夏和观射父,将竹子比喻为不同的象征,如卜子夏的“一桴二米秬黍秋”代表竹子的多样性和丰收,而观射父则暗示竹子的生长与变化。诗人通过卦象解读,表达了对竹子复杂性的理解。

最后,项安世邀请王君回家后再仔细品味诗中的深意,通过“青琅玕”(美玉)来比喻诗歌的珍贵,询问读者这究竟是易经的哲理还是诗意的表达。整首诗语言生动,寓言丰富,展现了诗人对瑞竹图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思考。

收录诗词(1487)

项安世(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又用韵酬赠潘杨二首(其二)

四海诚斋独霸诗,世无仲氏敢言篪。

周公费誓传禽父,宣圣中庸授子思。

钟子期家应善听,邮无恤后定能绥。

真传更在吟哦外,大节如山不授麾。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又次王醇甫闻人主簿二首(其二)

花茎枯槁陋东园,蕊叶萧疏笑井丹。

环面钗头人服媚,杯唇盘口客争看。

照筵冰脍光同洁,饤坐戎盐色并寒。

谁道仇香但栖棘,也吟时菊继江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又次韵少保雄楚楼席上

炷香秋色里,落笔翠微间。

八九开云土,毫芒见峡山。

水花光似拭,幽鸟语如蛮。

不分荆州牧,全胜寓客閒。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删]韵

又寒食日见紫荆花有怀三馆

东君老去梨花白,绯桃占断春颜色。

剩红分付紫荆枝,回首千花尽陈迹。

汗青庭外曲池滨,忆昔攒葩绕树深。

不解花枝缘底事,也来江上看閒人。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