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仙

寂寞黄昏,有人正、独自伤离伤别。

怎奈衣满啼痕,和衣也消灭。

刚屡日、鱼沉雁断,万千事、欲和伊说。

小院筝琶,荒城角鼓,都助悲咽。

待重觅,絮果兰因,总翻覆场场堕奇劫。

双鬓莫教频照,怕新来似雪。

便寿命、河清得俟,却又知、在那时节。

想见思妇楼中,金钱暗掷。

形式:

鉴赏

这首《琵琶仙》是清代末年至近代初的词人宁调元所作,描绘了一幅黄昏时分孤独女子伤离别的情景。词中的“寂寞黄昏”四字奠定了哀伤的基调,"独自伤离伤别"直接表达了主人公的内心痛苦。接下来的“衣满啼痕”和“和衣也消灭”,通过细节描绘了女子泪水涟涟,连衣物都浸湿了悲伤。

“刚屡日、鱼沉雁断”暗示了与远方亲人的音信断绝,女子有许多心事想要倾诉,但无人可听。“小院筝琶,荒城角鼓”则以音乐声渲染出凄凉氛围,加重了她的哀愁。“待重觅”至“金钱暗掷”部分,暗示了女子试图找回过去的缘分,却陷入困境,只能在金钱上寄托哀思。

最后,“双鬓莫教频照”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无奈,担心自己迅速衰老。“怕新来似雪”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恐惧。词人以“河清得俟”象征着期待的重逢遥不可及,而“那时节”则让读者感受到未来的不确定性。结尾处,女子的形象跃然纸上,她身处高楼,掷钱于灯火阑珊处,形象生动地刻画了思妇的孤独与绝望。

总的来说,这首词以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场景,展现了女子在离别后的深深哀愁和无尽期盼,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收录诗词(195)

宁调元(清末近现代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洞仙歌(其一)

碧天如水,有疏星三五。蟋蟀声声满窗户。

渐炎威消歇,不似从前,甚心绪,却怕逢秋更苦。

夜凉慵独寐,守着空房,重订佳期又重误。

对叠叠屏山,少日欢游,而今都是销魂处。

谢玉漏、今宵少迟留,容我华文禽,梦中飞去。

形式:

洞仙歌(其二)初秋偶作

恹恹病起,似听啼鹃语。斜日西沉洞庭树。

甚秋风只解,吹雨吹霜,能解得,吹我归回家去。

沅江流日夜,后浪前波,一律雄心渐消与。

等摸遍阑干,开遍林花,空惹起忧务无数。

问芳草、离离满天涯,更何事孤怀,独凝故宇。

形式:

八六子

楚天低。四围凝望,乡关何处都迷。

担一抹夕阳如画,遥遥数点秋山,衬湘水西。

蝉声又唱隋堤。怎奈余音凄苦,无端触动愁思。

因想念,春阴乍晴天气,海棠初吐,牡丹开处,知他燕燕莺莺几许,花儿围定差池。

料归迟。繁华万般那时。

形式:

貂裘换酒.呈某先生

四壁秋虫叹。向孤灯、重门静掩,听残更箭。

百辈时交休说起,略略山移物换。

便各自、兽离禽散。

十事九场都一样,悔年来、不著孤游论。

差看破,世情半漫漫长夜何当旦。

待安排、一丘黄土,埋头盖面。

水复山穷谁料得,直道而今还见。

纵万死、也都无怨。

何况青蝇能作吊,只瞻韩、未展平生愿。

算此是,平生恨。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