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中写怀六首(其五)示侄

老来逃世难,心力岂能及。

赖有平生亲,得免诸患入。

时当万里行,所向辄险涩。

山多虎豹虞,水有风浪急。

自非吾骨肉,谁能去乡邑。

已遂伯阳遁,尚洒杨朱泣。

何邦为乐土,仍期共栖集。

囊中黄金尽,资用将何给。

岂惜终憔悴,在困难独立。

怃然念犹子,咏言著斯什。

形式: 古风 押[缉]韵

鉴赏

这首诗是元末明初诗人戴良所作的《客中写怀六首(其五)示侄》。诗中表达了诗人晚年漂泊异乡、生活困顿的感慨,以及对亲情的深切依恋。

首句“老来逃世难”,点明了诗人的年龄与处境,暗示了他因年老而逃避世俗纷扰的心态。接着,“心力岂能及”一句,流露出诗人面对生活的无力感,似乎在说自己的心力已经无法应对生活的种种挑战。

“赖有平生亲,得免诸患入。”诗人庆幸自己还有亲人相伴,得以避免许多祸患的侵扰。这句体现了亲情在他心中的重要性,也是他在艰难岁月中的精神支柱。

“时当万里行,所向辄险涩。”描述了诗人四处漂泊的生活状态,无论是山地还是水域,都充满了危险和艰难。这种环境的描绘,不仅展现了诗人的生活境遇,也暗示了他内心的不安与忧虑。

“自非吾骨肉,谁能去乡邑。”诗人感叹,如果不是亲人,又有谁愿意离开家乡,独自面对生活的艰辛呢?这句话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深深眷恋。

“已遂伯阳遁,尚洒杨朱泣。”这里引用了古代哲学家老子(伯阳)和杨朱的典故,表达了诗人虽然选择隐退,但内心仍然充满忧伤和不舍。老子的遁世与杨朱的哭泣,都是对人生困境的深刻反思。

“何邦为乐土,仍期共栖集。”诗人思考何处才是真正的乐土,希望能与亲人一同安居。这反映了他对安定生活的渴望,以及对家庭团聚的向往。

“囊中黄金尽,资用将何给。”面对经济上的困境,诗人无奈地意识到自己已经身无分文,生活将如何继续下去?

“岂惜终憔悴,在困难独立。”即使最终会变得憔悴不堪,诗人也不愿放弃独立面对生活的勇气。这体现了他的坚韧与不屈。

“怃然念犹子,咏言著斯什。”最后,诗人回想起与侄子的关系,通过吟诵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一句既是对侄子的思念,也是对自己情感世界的总结。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丰富的象征手法,展现了诗人晚年漂泊异乡、生活困顿的现实,以及对亲情的深切依恋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收录诗词(310)

戴良(元末明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号云林。通经、史百家暨医、卜、释、老之说。初习举子业,寻弃去,学古文于黄、柳贯、吴莱。学诗于余阙。元顺帝至正十八年,朱元璋取金华,召之讲经史。旋授学正。不久逃去。顺帝授以淮南江北等处儒学提举。后避地吴中,依张士诚。见士诚将败,挈家泛海,抵登、莱。欲行归扩廓军,道梗,侨寓昌乐。元亡,南还,变姓名,隐四明山。明太祖物色得之,召至京师,试以文,欲官之,以老疾固辞,忤旨。逾年自杀。良为诗风骨高秀,眷怀宗国,多磊落抑塞之音。有《九灵山房集》

  • 字:叔能
  • 号:九灵山人
  • 籍贯:元明间浦江
  • 生卒年:1317—1383

相关古诗词

客中写怀六首(其六)怀友

贵盛多士趋,衰贱亲友弃。

投老涉险艰,谁人敦气义。

往岁客吴越,保身无善计。

风雨交横来,仓皇不知避。

阴云竟日起,龙蛇沸相噬。

咫尺且莫期,千里讵能致。

徘徊畏涂上,所向色憔悴。

不有高世士,缓急吾何恃。

时时想旧情,涕泪满衣袂。

恨无缩地法,一见陈往事。

绝塞悲鸿鹄,秋原老骐骥。

同心不在眼,蹉跎愧前志。

形式: 古风

游清泉寺

路绕苍松迥,寺俯清泉幽。

况复得佳友,来游当杪秋。

情随水声远,兴挟山光浮。

两涧涉游足,双峰睇吟眸。

陆寻虞监宅,林访袁家丘。

徘徊念畴昔,感叹罢冥搜。

古今如大梦,身世一浮沤。

不悟无生乐,终缠有漏忧。

晤言资道侣,冥理契缁流。

咄嗟已成累,竟动故园愁。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对春雪寄梧竹翁

常时寒已收,今兹阴尚结。

惜此艳阳天,尽付萧骚雪。

穿花适自乱,杂雨讵成洁。

独有灞桥人,诗思益清绝。

形式: 古风 押[屑]韵

舟次高钱迟孔昭不至诗以速之

屡约湖曲游,良辰辄蹉跎。

及今风雨夕,一苇凌寒波。

遥遥度墟里,靡靡转坡陀。

暂息泉上楼,倚阑频啸歌。

此时知心友,愆期在山阿。

俦侣傒之久,不至复如何。

形式: 古风 押[歌]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