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秋兴八首中秋夜,江村无月而作(其六)

银轮祗在屋西头,一掌偏能障好秋。

剪纸不消人世暗,拨灰难扫月宫愁。

黑云有垒迷乌鹊,金水无波洗白鸥。

最是三分明月夜,二分应不属扬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中秋之夜,月未现而心已满的情境。诗人以“银轮”比喻月亮,设于屋西,暗示月亮虽未现身,却已占据人心。一掌之隔,象征着距离与期待,月亮仿佛近在咫尺,却又遥不可及,引发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渴望。

“剪纸不消人世暗”,通过剪纸这一传统习俗,表达出人们试图用节日的喜庆来驱散现实的阴霾,但内心的忧愁与世界的黑暗似乎难以被轻易抹去。这句诗反映了诗人对现实与理想的矛盾感受。

“拨灰难扫月宫愁”,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月宫象征着理想与宁静,但即使尽力清除生活中的琐碎与烦恼,内心的忧愁依然无法完全消除,如同月宫之愁难以拨除。这里蕴含着对人生困境的深刻洞察。

“黑云有垒迷乌鹊,金水无波洗白鸥”,这两句运用自然景象,以乌鹊迷失于黑云之中,白鸥难以在平静的金水中洗涤,形象地表达了人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寻找方向与安宁的艰难。黑云与乌鹊、金水与白鸥形成鲜明对比,强化了主题。

“最是三分明月夜,二分应不属扬州”,结尾两句巧妙地将话题引向中秋之夜,强调了尽管月亮未在扬州出现,但其光芒仍能照亮整个夜晚,寓意着无论身处何地,美好的事物总能给人带来希望与温暖。同时,“三分明月夜”也暗示了时间的短暂与珍贵,提醒人们珍惜当下,把握每一刻的美好。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中秋之夜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人生、自然、理想与现实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以及在困境中寻求光明与希望的精神追求。

收录诗词(265)

钱谦益(明末清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晚号蒙叟。学者称虞山先生。清初诗坛的盟主之一。常熟人。明史说他“至启、祯时,准北宋之矩矱”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一甲三名进士,他是东林党的领袖之一,官至礼部侍郎,因与温体仁争权失败而被革职。在明末他作为东林党首领,已颇具影响。马士英、阮大铖在南京拥立福王,依附之,为礼部尚书。后降清,仍为礼部侍郎

  • 字:受之
  • 号:牧斋
  • 籍贯:东涧老
  • 生卒年:1582—1664

相关古诗词

后秋兴八首中秋夜,江村无月而作(其七)

幡沈竿折好论功,愿借前筹玉帐中。

夜度放萤然堠火,宵征依鹊啸樯风。

鬓稀尚要千茎白,心折惟馀一寸红。

莫忘指麾淮蔡语,天津桥畔倚阑翁。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后秋兴八首中秋夜,江村无月而作(其八)

菰乡芦渚路逶迤,竹杖迢迢度葛陂。

柏柳未纡离别绪,庭梧先曳却回枝。

途危祗仗心魂过,路劣才容脚指移。

莫道去家犹未远,朝来衣带已垂垂。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后秋兴八首中秋十九日,暂回村庄而作(其一)

三匝惊乌未出林,危柯荒楚郁萧森。

一区环堵方朝雨,四野穹庐尚夕阴。

自丧乱来馀破胆,除君父外有何心?

石城又报重围合,少为愁肠缓急砧。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后秋兴八首中秋十九日,暂回村庄而作(其二)

禾黍离离芦荻斜,裹头遗老问京华。

共传淮水吹商律,却指张星望汉槎。

宛转牛阑通夜柝,参差牧笛咽霜笳。

浊醪更酌邻鸡下,挂壁龙身夜吐花。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