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清代诗人朱云骏对元代著名文学家元好问的深切怀念之作,通过描绘元好问在历史与个人命运之间的挣扎与抉择,展现了他对国家与民族命运的深刻关怀。
“古人不可及,非徒尚词翰。”开篇即表达了对元好问才华与品德的高度赞扬,不仅因其文采斐然,更在于其高尚的人格魅力。接下来,“出处有本性,此际良独难。”点明了元好问在人生选择上的艰难与矛盾,无论是出仕还是归隐,都需遵循内心的本性,但现实的复杂与个人的责任感让他难以抉择。
“高名震山斗,事定待阖棺。”赞扬了元好问在文坛上的崇高地位和深远影响,暗示其成就将被历史铭记。然而,“筮仕兴定初,天兴列史官。”又揭示了他初入仕途时的无奈与挑战,不得不担任史官记录历史,这既是职责也是命运的安排。
“凋敝日益甚,簪笔涕汍澜。”描述了国家衰败的景象以及元好问内心的巨大痛苦,他以笔为簪,泪水如泉涌,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和哀伤。
最后,“国亡终布衣,家训传南冠。”总结了元好问最终选择保持独立人格,不随波逐流,即使国家灭亡,也坚守布衣之身,其家训则成为后世传颂的典范。这一句既是对元好问个人品格的赞颂,也是对其精神遗产的肯定。
整首诗通过对元好问生平与思想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其在历史洪流中的独特风采和高尚情操,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这位先贤的深切敬仰与怀念。